YYJS杂文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以Unit 2 Students Who Volunteer为例

2024.10.24

引言

初中英语课程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其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以德、智、体、美、劳为核心的“五育融合”理念是实现英语学科育人的有效路径。践行“五育融合”理念是新时代背景下对英语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践行“五育融合”已经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新范式。下面结合课例,探索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构建“五育融合”课堂教学模式,旨在促进“全人教育”的落地。

一、“五育融合”的内涵

“五育融合”即“五育并举,融合育人”(转引自钟柏昌、刘晓凡 2022)。这里的“五育”指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是衡量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五育并举”是“五育融合”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五个方面全面培养人,才能达到“融合育人”的目标。融合的含义是五个“面与面”的深度融合(钟柏昌、刘晓凡 2022),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在“五育”的构成要素中,“德”定方向,“智”长才干,“体”健身躯,“美”塑心灵,“劳”筑梦想(宁本涛 2022),“五位一体”的培养路径充分考虑了人的身体发展和精神发展两个方面,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五育融合”课堂应该是对“五育”理念统领下的课堂教学自然融合于育人的一种追求(王鑫、鞠玉翠 2022),“五育”的构成要素是紧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五个要素的拼凑,五个要素互相促进,协同育人,共同承担培养“全人”的重任。

二、英语教学中的“五育融合”

“五育融合”学科化是实现融合育人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是学科育人,具体体现为在英语课堂中培养人的优良品质,坚持德育为先、智育引领、体育为纲、劳育为本、美育增色的基本原则。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深度解析文本,挖掘文本背后的精神内涵。例如:在讲到运动话题时,让学生领会体育精神,以及体育对于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价值的重要意义;在讲到音乐题材的文章时,让学生体会文本中的音乐对人的精神生活的价值与意义;等等。因此,“五育融合”的英语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其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五育融合”的英语课堂教学要坚持实践性。李松林(2021)指出:“实践参与是五育融合教学的根本途径。”只有把“实践参与”融入英语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构建“五育融合”的英语课堂。英语课堂的实践活动指一些有具体情境的活动,如演讲、辩论、讨论、教育戏剧、讲故事、生活体验等。通过实践可以把“多种育人价值自然地融合起来”。把多种育人方式充分融于实践中,能够发挥协同育人的价值,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整体性发展和协调发展,避免因某一能力的过分凸显而忽略其他能力的培养,避免人才培养的片面化、单一化和畸形化。

“五育融合”的英语课堂教学要坚持关联性。“五育”的各个构成要素不是孤立和分裂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智育的过程本身就包含劳动的内容,任何智力的培养都是要付出劳动的,而体育在增强人的体质的同时,也体现了人的某种劳动形式。语言学习本身包括对美的欣赏,美育和语言学习密不可分。英语教材中关于文化、文学、艺术的欣赏,本来就是一种美育形式。德育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的态度、认知和价值观的形成等诸多方面,德育是其他四育的重要保障。以德、智、体、美、劳为核心的“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的最新要求,也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三、基于“五育融合”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案例

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2 I’ll help to clean the city park 的 阅 读 文 章Students Who Volunteer为例,探讨“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整合教学资源,挖掘“五育”素材

单一的教材内容无法满足“五育融合”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需求。因此,教师有必要整合多模态的教学资源,进行听、说、读、看、写多种形式的语言学习输入,具体呈现方式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随着国家智慧学习平台的开放,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方式正在引领英语课堂教学的走向。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整合并合理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教学资源的整合还要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把他们的生活实践作为英语课堂活动创设的一部分,体现“学中做”和“做中学”,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基于“五育融合”理念,制订课时目标

本单元的话题是“志愿活动”,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应达成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文章,激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识,能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能力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明白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2.在学习文章的同时,明白文章中两位主人公马里奥(Mario)和玛丽(Mary)在进行志愿服务的同时有哪些个人收获,培养深度解析语篇的能力,增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能够整合图片与文字,观察图片,欣赏人物的表情,懂得付出本身就是一种美,获得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4.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社区进行志愿服务,身体力行,美化环境,同时强健体魄,加强体育锻炼,增进社会和谐,感悟劳动,获得满足感。

(三)设计教学活动,体现“五育”内涵

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是英语课堂组织的重要形式。

1.播放视频,引出话题“志愿活动”

教师播放“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善文化专项基金”宣传片,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找出视频中出现的志愿服务活动。

T:What did they do to help the people in need?

Ss:They went to visit the old people.

They helped the children to learn.

They helped to clean the parks.

...

教师要求学生观看课本上的两幅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插图中人物可能在做什么,并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猜测马里奥和玛丽分别是哪一个,他们在做什么,并根据图片预测本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说明】视频导入能够较好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活他们的背景知识,通过一个个的鲜活事例引出本课的话题———志愿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有助于其快速捕捉有效信息,进行语言的加工和输出,凸显本课的主题意义。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可以进行德育,培养乐于付出的精神。让学生对文章中的插图进行描述,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输出能力。文本预测是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促进其思维品质的发展。

2.借助思维可视图,厘清文章脉络

思维可视化是借助图形、图片、导图等方式将隐性、抽象的思维以具体的形态体现出来,变成可以看的有形的载体。洪姗姗(2021)认为,思维可视化可以让“思维的内容和过程可观察、可改进”,这种能够“可视”的思维可以促进思维品质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升是智育发展的重要方面。为了更好地厘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结构和宏观信息,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思维导图(见下图),构建清晰的文章内容框架。

【设计说明】思维可视图具有直观化、简明化和清晰化的特征。借助思维可视图,可以以完整的视觉表象形式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清晰明了地展现给学生,便于他们清晰把握文章的脉络。图像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促进其有声思维的发展。通过完成思维可视图,学生可以进行有效信息的文本输入,对文章中两位主要人物马里奥和玛丽形成初步的认识。思维可视化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其智力的发展非常有益。

3.进行人物分析,比较马里奥和玛丽的异同

文章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马里奥和玛丽进行志愿服务的经历和感受。分析与评价属于英语学习活动观中的应用实践类学习活动。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是深度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人物的特征,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意义,懂得付出也是一种收获,在进行志愿服务、帮助他人的同时,提升自己。

在梳理完文章主要内容后,教师设计以下问题链,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1)What are the relations of Mario and Mary?

(2)What do they say about volunteering?

(3)Why do they volunteer to help others?

(4)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m?

【设计说明】通过对比两位人物的异同,可以发现虽然这两个人的爱好、能力、特长等都有所不同,但是他们有共同的价值观念,乐于付出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人,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给予社会关爱。无论是对动物的帮助还是对孩子的付出,都体现出了他们的无私大爱。这种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真、善、美。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意义,并将这种正能量传递给学生是美育的体现。最美的教育是对人心灵成长的美化,以美育美,以爱育爱,这种教育是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助推剂”。

4.联系生活,讲述身边的志愿者

英语学习活动观要求设计超越文本的学习活动。文本学习应该是语言学习的起点,而走出文本、超越文本是学习活动的深层次设计要求。鉴于文章的主人公马里奥和玛丽都是西方国家的人物,教师在进行完人物分析后,联系当前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了如下的活动设计:

Have you ever been a volunteer?If yes,what do you do?If not,could you find out some volunteers around us?What do they do?

对于以上问题,学生感触颇深。有的学生讲述自己经常帮助独居老人把蔬菜提上楼;有的学生讲述自己为小朋友讲故事,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有的学生讲述自己在学雷锋月期间自愿在小区捡拾垃圾;有的学生帮助去除楼道里的小广告;有的学生定期去敬老院为老人讲故事,增添他们生活的情趣;有的学生讲述自己的父母在核酸检测时担任志愿者,曾经忙到凌晨才回家……

【设计说明】给予学生机会,让他们讲述身边人的志愿服务事迹,拉进了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学生发现志愿服务本身就是一种有形的劳动付出,这种劳动实践是最好的劳动教育范式。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付出,并指出其模范带头作用。这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劳育的内容。另外,志愿服务精神根植于中华儿女的心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计其数的中国人加入志愿者的队伍,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种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是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讲述身边的故事,让学生深刻理解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最好的德育内容,也是最有效的德育方式。

5.设计“头脑风暴”,进行思维拓展

在学生讲述完身边的志愿人物和事件后,教师进一步深挖内容,提出如下问题:“Why do people volunteer?What can they benefit from the voluntary activities?”

学生各抒己见。下面是学生的一些观点:

S1:I think it is a good opportunity to make new friends and have more experiences.

S2:Volunteeringcan help me to build up confidence.

S3:I believe it is a good chance to have fun doing things I like.

S4:In my eyes,it is a way of staying healthy because I can ride my bike on the way to volunteering.

...

Teacher:Iam so happythat you have such wonderful ideas.It is true that we can get something when we volunteer.It is not only good for our growth,but also beneficial to our health.

【设计说明】深度思维训练活动可以促进智力水平的提升。通过“头脑风暴”进行评价、论证、思考,学生可以输出有价值、有意义的观点和概念。这些新的观点和概念又可以进一步引发其思考。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些观点背后体现的内涵和含义又可以引领学生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对志愿服务活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双赢体验是对志愿服务活动最好的阐释,这样的思维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深刻领悟付出与所得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丰富思维,还能强身健体,从某种程度而言,也是增强体质的一项活动。

6.作业布置

利用课余时间,尝试做一些志愿服务,把所做的事情用文字记录下来,并思考自己有哪些收获。

【设计说明】学以致用是根本,让学生把课堂所学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加以运用和拓展,以生活体验的方式完成作业是课堂的有益延伸。通过完成这样的作业可以实现学业与生活的有效衔接。通过走出家门,走向社区,学生可以增强体质。整体而言,这个作业融合了智育(学以致用)、体育(加强锻炼)、德育(志愿服务)、美育(付出就是一种美)和劳动教育,完美地体现了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略。

(四)多元评价,践行“五育”育人理念

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反拨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需要构建“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课程—活动—评价有机融合的一体化育人体系”(苏圣奎、陈兴华 2022)。“五育融合”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必然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建立一套融合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全面评价体系,构成英语课程评价的主体内容,把英语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作为英语学科评价的载体,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的评价。

结语

“五育融合”英语课堂的创建是新时代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核心素养视域下英语课堂的必然要求,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一堂阅读课为例,浅析了“五育融合”课堂的教学设计,如何更好地把“五育融合”实践于英语课堂需要更多的尝试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