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喻和转喻的英语感官名词的多义分析及其教学启示
引言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词汇是二语习得的重要基础。在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词汇在课文中的意思或常用意义的介绍,很少进一步介绍词汇的隐喻意义,而认知语言学将隐喻作为语言中极为重要的现象进行研究,并有许多发现(梁晓波 2002)。把隐喻和转喻作为一种联想思维方式用于英语词汇学习,不仅有利于我国学生学习并记忆英语词汇,还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思维。
一、隐喻和转喻
(一)隐喻
隐喻最早仅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被研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与昆体良(Quintilianus)都认为隐喻是用一个名称替代另一个名称。直到1936年,理查兹(Richards)提出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共同作用产生了一种包容性意义,标志着把隐喻从修辞学视角下释放出来。莱可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 2003)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思维的隐喻性,使隐喻成为认知语言学中备受关注的议题。概念隐喻理论有两大假设:一是体验哲学,二是语义结构反映思维结构。隐喻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本体隐喻、方向隐喻和结构隐喻(Lakoff&Johnson 2003)。意象图式是概念隐喻的基础,是人类对世界概念化过程中反复出现的抽象概念结构,其基本特征是具象,确切地说,是以身体为基础的(Lakoff&Johnson 2003)。本研究选取的感官名词look、sound、smell、taste、feel与人的身体密切相关。因此,从概念隐喻理论视角出发,以意象图式探讨各感官名词义项的联系。
在过去20年间,将隐喻理论运用于二语习得方面的研究论述和实证研究颇多,且以词汇学习为首。马冬梅、尚砚(2011)的综合语料库与认知分析框架对比研究开展了关于我国大学生使用英语介词in的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学生的隐喻能力较弱,建议英语教学应适当引入认知教学法,在培养学生二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其二语隐喻等认知能力。刘英杰(2012)开展了汉语语境下二语隐喻能力实践研究,发现我国二语习得者的隐喻理解能力与其二语水平、母语水平显著正相关。刘金玲(2013)探讨了概念隐喻在二语习得中对习语学习的影响。结果显示,概念隐喻对二语习得者的习语学习具有重要影响。王奇(2013)通过观察学生对谚语的运用情况,分析他们对句子中隐喻的理解程度,提出对语言隐喻能力的培养是二语习得过程中较高层次的目标之一。这些研究虽然强调了隐喻在二语习得中的地位,但是没有从认知方面对如何利用隐喻进行词汇学习展开详细探讨。
(二)转喻
转喻研究相对隐喻研究而言很少。“与隐喻一样,过去人们常把转喻看作语言层面上的修辞格。”(张辉、孙明智 2005)在认知语言学中,转喻被莱可夫(1987)称为 ICM(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的一种形式。所谓ICM,是人类对客观现实经过心理加工处理的抽象性认知模型,这种认知模型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简单拷贝,因而与客观现实中的多种细节并不一一对应,而是经过认知调节的(cognitively adjusted)理想化概念范式。换言之,ICM指人类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抽象表征,而这种表征并不涵盖客观对象的一切细节(王文斌 2014)。莱可夫和特纳(Lakoff&Turner 1989)认为转喻是在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射。因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转喻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思维教育的价值。
二、隐喻和转喻视角下的感官名词分析
(一)感官名词look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look的释义为:
an act of looking at sb./sth.看;瞧
an act of trying to find sb./sth.查找
an expression in your eyes or face眼神;表情;神情;脸色
the way sb./sth.looks;the appearance of sb./sth.样子;外观;相貌;外表
a fashion;a style时尚;式样;风格
下面用涟漪图解释感官名词look各义项之间联系的理据性(见图1)。
图1:LOOK涟漪图
look的核心意义为用眼睛看。眼睛是人体面部的视觉器官。人们通过眼睛观察这个物质世界,即所有有形物体。look其他义项皆由这个核心意义延伸而来。
1.从“看”到“查找”
“看”,从逻辑意义上来说,通常有施事和受事。从核心意义延伸到义项“查找”是由于“因—果”推理联想激活,因为要查找某个人或物时,一般来说,人们都要用眼睛观察,这是在转喻的影响下由过程替代结果而产生的意义,所以两个义项之间是链式关系。
2.从“看”到“样子;外观;相貌;外表”
如果把人的脸看作一个ICM,当焦点从眼睛转移到脸部表情时,眼睛就不再是突显成分,整张脸则得到了突显,因此就有了look可以指代相貌的义项。这是转喻中典型的部分替代整体。
3.从“样子;外观;相貌;外表”到“眼神;表情;神情;脸色”
在莱可夫的三类概念隐喻中,本体隐喻最典型的一个分类是容器隐喻。身体是情绪的容器,更具体地说,人类的脸部是情绪的容器。隐喻Face Is Emotion使look拥有了更抽象的情感意义。
4.从“眼神;表情;神情;脸色”到“时尚;式样;风格”
fashion通常指一个人的服装、风俗和时尚。人们常说第一印象很重要,意思是第一眼看到一个人的外貌和穿着打扮时就会作出评价。因此,通过“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穿衣风格。该义项的产生和人类体验紧密相连,说明人类的常用表达可以经过规约化固定下来成为意义之一。
习语If looks could kill意为“眼神吓死人”,这里词义的延伸是本体隐喻中的典型类别之一personification,将抽象的眼神拟人化。
(二)感官名词sound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sound的释义为:
sth.that you can hear声音;响声
what you can hear from television,radio,etc,or as part of a film/movie声音;音响
the effect that is produced by the music of a particular singer or group of musicians嗓音;音乐风格
the idea or impression that you get of sb./sth.from what sb.says or what you read印象;感觉
下面用涟漪图解释感官名词sound各义项之间联系的理据性(见下页图2)。
图2:SOUND涟漪图
1.从“声音”到“音响”;“嗓音”
sound的核心意义是“声音、响声”,即人们用耳朵这个面部听觉器官所感知到的声音。声音属于上义范畴,基本范畴则多种多样。电视机、收音机等发出的声音是一种基本范畴。每一个范畴和它的成员之间存在着转喻关系。莱可夫(1987)说:“每一个高层次的范畴作为一个整体,总是由作为部分的低层次范畴组成。”也就是说,每一个范畴相对其内部成员来说是高层次的,内部成员处在低层次,它们又由更低层次的范畴组成。范畴与成员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sth.you hear是整体,sth.you hear from television是部分,这种义项的转变是由概念隐喻Generic Is Specific生成的,理由是特例和类属都同属于一个ICM。嗓音也是一种基本范畴,由整体的声音指代音乐家发出的声音。因此,由核心意义到义项二和义项三的转变是通过隐喻实现的,其语义之间是一种辐射关系。
2.从“嗓音”到“印象”
当一个物体或者人发出声音,受体的听觉器官受到刺激,获得一种感觉,当这种感觉不断地重复,便在大脑中固定下来形成一种概念,也就是对某个对象产生的印象。因此,嗓音和印象两者之间是一种链式关系,是通过转喻中的部分代替整体实现的。在人际交往的ICM中,一个人给对话者的印象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嗓音得到突显,sound便有了指称印象或感觉的意义。
习语within the sound of sth.表示“在听得见的范围内”,这里的sound用抽象的声音表示具体的距离,通过隐喻Sound Is Distance实现,因为声音本身的传播有距离远近之分,所以能用来指代距离。
(三)感官名词smell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smell的释义为:
the quality of sth.that people and animals sense through their noses气味;
an unpleasant smell难闻的气味;臭味
the ability to sense things with the nose嗅觉
the act of smelling sth.嗅;闻
下面用涟漪图解释感官名词smell各义项之间联系的理据性(见图3)。
图3:SMELL涟漪图
1.从“气味”到“臭味”
气味有很多种,臭味属于味道的一种。从范畴理论角度来讲,气味属于上义范畴,臭味属于基本范畴,而臭味的使用频率更高。因为相对来说,能让人闻到的味道必然较为浓郁,所以就很刺鼻。从转喻的角度来讲,气味和臭味是“整体—部分”的关系,从气味到臭味属于用整体概念指代部分的概念。
2.从“气味”到“嗅觉”;“嗅”
义项一与义项三、四可以用理想化认知模型记忆。人或动物闻某个物体这一事件涉及本身的嗅觉能力、嗅的动作及物体的味道等组成部分。不同的义项是对不同部分的凸显。习语The sweet smell of success中smell作感受来解释,因为嗅觉本身是人体基本的感官能力之一,所以习语是用特例嗅觉代替整体的感受,由概念隐喻Specific Is Generic实现意义的转换。
(四)感官名词taste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taste的释义为:
the particular quality that different foods and drinks have that allows you to recognize them when you put them in your mouth味道;滋味
the sense you have that allows you to recognize different foods and drinks when you put them in your mouth味觉
a small quantity of food or drink that you try in order to see what it is like少许尝的东西;一点儿
a short experience of sth.体验;尝试
a person’s ability to choose things that people recognize as being of good quality or appropriate鉴赏力;欣赏力
what a person likes or prefers爱好;志趣
下面用涟漪图解释感官名词taste各义项之间联系的理据性(见图4)。
1.从“味道”到“味觉”,再到“少许尝的东西”
taste的核心意义是味道。人们常说的酸、甜、苦、辣、咸,是人体对食物的基本体验。这种基本体验是五感之一的味觉。味道、味觉与食物构成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是一件事情的三个组成成分。三个成分分别突显,就构成了三个义项。
2.从“少许尝的东西”到“体验;尝试”
义项四已经脱离了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三个义项。前三个义项和核心意义心理距离较为接近,还是围绕品尝食物这一事件的成分凸显,而“体验;尝试”的意义开始脱离具体食物这一对象,延伸至其他事物甚至抽象事件。这一层延伸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法来记忆,即人们在品尝食物时感受到的是一种第一次获得的味觉,用这种味觉指代其他第一次获得的抽象感觉。例如,第一次听戏、第一次看电影暗含了概念隐喻OperaIsFood;MovieIsFood。在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中,新奇的体验作为凸显成分得到了强化。
3.从“味觉”到“鉴赏力”
义项五指一种能力,有其鉴赏对象。味觉也是人体的一种能力,对象是有形的食物。两者虽然属于不同的认知域,但是彼此的成分之间存在规律的对应关系。从莱可夫和约翰逊的隐喻分类来看,这属于一种结构隐喻,以味觉能力隐喻鉴赏能力。
4.从“体验;尝试”到“爱好”
习语be in poor taste的意思是“爱好低级”,其意义也是通过概念隐喻的方式得来的。例如,“Most of his jokes are in poor taste.”一句中使用了概念隐喻Jokes Are Food。
(五)感官名词feel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feel的释义为:
the feeling you get when you touch sth.or are touched触觉;手感
an act of feeling or touching触摸
the impression that is created by a place,situation,etc;atmosphere(场所,情况等给人的)印象;感受;气氛
下面用涟漪图解释感官名词feel各义项之间联系的理据性(见图5)。
图5:FEEL涟漪图
feel的核心意义是人体五感之一的触觉。这种感觉的产生离不开人体与世界的互动。触觉的产生是因为人类做出了触摸的动作,这种因果推理联想使feel理所应当可以指代触摸这种动作。义项一与义项二虽然一种指的是感觉,一种指的是动作,但是意义都没有脱离触摸这一层核心意义,即人体与事物的互动,这种互动触发对某种事物的感觉。当这种感觉多次发生时,便会固化在人的大脑中,产生某种概念,即通俗意义上所说的对某事物的印象。这种印象就是认知语言学所说的概念化的结果。因此,义项三的产生是从核心意义通过概念化进一步延伸而产生的意义。延伸的路径是体验哲学、概念化的结果。例如,习语get the feel of sth.(开始熟悉某事)就是义项三的用法。
三、教学启示
把隐喻和转喻引入英语抽象多义词的学习记忆,以涟漪图学习五个典型感官名词的多个义项,揭示了抽象多义词的语义之间联系的理据性,能够让学生对一词多义的各个词义项产生更生动、形象的记忆,发掘词义之间的链式和辐射关系,使其能更准确地把握英语词汇的多项意义。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介绍词汇的核心意义,提供认知域根据,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基本认知域进行举例、分类、归纳并总结,让他们猜测词汇属于哪一类认知域。其次,教师对认知域中典型且常见的理想化认知模型进行举例,让学生猜测激发出了哪种理想化认知模型,模型中含有哪些典型成分,不同意义是哪种成分的突显;或者提出词汇核心意义的原型域,引导学生通过隐喻投射找出相关的投射域;或者通过转喻投射找出同一认知域中的对应成分,最终形成词汇的完整语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将枯燥的单词记忆与日常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教师通过隐喻和转喻的工作机制展示多义词的词义拓展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词汇的认识,更深入地理解词义,尤其是抽象多义词的词义,并通过投射出的各种认知域掌握各语义的内在联系,甚至基于基本义项创造出新用法。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某些词汇的学习,还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为认知提供新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隐喻和转喻建立词义内部链式关系和辐射关系记忆单词,启发其运用联想记忆法,培养其创新思维。
结语
基于隐喻和转喻理论,分析五个感官名词的核心义项与各义项之间的联系,得出感官名词的拓展语义及其教学启发。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完成词汇的多义分析:首先,介绍概念隐喻、转喻和理想化认知模型;其次,分析词汇的核心意义,分析理想化认知模型的运作机制,通过隐喻、转喻投射分析内在联系;最后,构成完整的语义范畴。利用概念隐喻和转喻分析多义词各语义之间的联系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能更好地发挥隐喻和转喻的思维教育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从而激发其主动思考,培养其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隐喻和转喻作为具有思维教育价值的认知概念,为词汇学习提供了新方法、新路径,使学生有机会摆脱机械学习方式,创造性地学习词汇的意义,提升英语词汇学习效果。
- 上一篇: 医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策略探究 2024-11-12
- 下一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途径探究 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