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JS杂文

高三英语主题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5.01.10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自2020 年起,江苏省高考英语采用新高考全国I 卷。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三大主题语境,对2020—2021 年新高考英语全国I 卷8 篇阅读理解及2 篇七选五的内容和话题进行了分类,其中6篇的主题语境是“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人与自然”各2 篇。这些语篇涵盖诸多时事热点、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前沿科学研究和通识教育的常见话题,体裁以非虚构类为主。因此,在高三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非虚构类文本,尤其是以“人与社会”为主题的文章。

现行英语教材在编写上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例如,一些教材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文本内容与时代脱节,缺乏时效性,需要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进行资源拓展以弥补不足,从而帮助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目前,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也存在相似的问题,与单元主题相关的阅读量不足,构建词汇语义网的语言活动比较单薄,也不能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对高中毕业生的要求,达不到以语境、语篇为依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教材的阅读量远远无法满足高三学生应对高考的阅读需求。虽然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从阅读素材中获取细节信息的能力,但是教材中的文本类型有限,导致他们缺乏应对不同类型文本的相应阅读策略。

同时,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均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对阅读篇章进行单篇教学。这种单篇的阅读教学的价值在于给学生提供了针对特定主题语境的范例,帮助其学习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弊端在于这种“逐篇式”的阅读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感知多种阅读素材,从多篇阅读材料中提取主要信息,通过探究方式发现和积累有用知识,以及提高对比分析和概括能力(范英2019)。

鉴于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引入主题阅读,通过主题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的主题阅读素材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速度,开阔其阅读视野,从而促进其整体阅读素养的提高(范英2019)。

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入不同视角的内容,带给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其深度思考。学生要在多文本阅读和体验过程中经过一定量的积累形成理解,逐步达成认知上质的变化(周伟2019)。因此,在高三英语教学中引入主题阅读尤为迫切。

二、主题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程标准》指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其对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教育部2020)因此,教师须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在主题的引领下,依托特定的语篇,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多层次教学目标。此外,教师应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拓展主题语境的内容,并补充更多的语篇类型(教育部2020)。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生必须完成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后者对课外阅读量的要求,学生每周的课外阅读量应不少于2 500 词,总量不低于10 万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运用策略,最终达到培养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三、相关理论依据

主题阅读有助于促进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提升思维品质。在同一语境下,与主题相关的语言形式、语言知识的反复出现有利于学生掌握,更会引发他们对同一话题进行多角度的认识与思考,提高其学科思维品质(程2019)。语言知识习得的前提是大量真实语言素材的输入。大量的语言输入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有质量地输出。高频率地输入同一主题语境的素材,有助于学生掌握特定的语言特征,逐步形成语言自动化(程2019)。

四、主题阅读内容和实施步骤

案例1

在译林牛津版(2019 年版)高中《英语》模块十第四单元Reading Fight against cybercrime 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运用一些阅读技巧理解文章的框架和基本内容:cybercrime 的内涵(definition)、分类和相关案例,并探讨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这篇文本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语境。此外,网络犯罪是一种极为普遍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常常出现在各类阅读理解中。因此,希望通过拓展主题阅读,帮助学生输入更多与该主题相关的真实语言素材,进一步加深对网络犯罪的认识,不仅帮助他们深化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还促进其内化知识,为其现实生活提供借鉴。有鉴于此,教师引入了两篇主题相关的阅读素材。

第一篇是说明文,讲述了新加坡政府为了防止犯罪分子窃取政府机密而打算切断政府工作人员的网络,以及听取网络安全专家、网络安全公司等各方对此事的态度与看法。为了检测阅读输入的有效性,教师主要设计了三种读后活动,包括4 道阅读理解题、梳理词块和讨论。

阅读理解题分别为:(1)Singapore decides to cut off web access for public servants to__________;(2)The main idea of the third paragraph is people’s____________;(3)What is the reason for Singapore government’s decision?(4)According to what David Koh says,we can infer that____________.通过细节题(1)、主旨大意题(2)和推断题(3)、(4),从多个层次检测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在完成选择题后,学生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针对文中与cybercrime及各方表达观点的相关词块进行分类梳理,然后讨论新加坡政府此举是否合理并解释原因。

第二篇也是说明文,内容是针对诈骗心理学的研究,总结了易受骗人群的一些共同特质。与处理第一篇文章类似,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必须完成3 道阅读理解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主题词汇进行梳理,并针对易受骗人群的特质及如何避免在网络上受骗进行讨论。其中,讨论最激烈的是易受骗人群的特质,如相信权威(a trust in authority)、从众心理(a desire to act in the same way as our friends)和保持一贯行为方式(a tendency to act in a consistent way)。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总结这些特质的共性:缺乏思辨意识。学生得出结论: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要理性地分析事物,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学生在阅读上述两篇文章时都兴趣十足,且在讨论和自由表达环节表现活跃,充分调动已知,形成对主题更深刻的理解和正确的价值判断。

在上述教学实践中,教师遵循了“检验输入有效性、能激发深入思考和可训练综合技能”等原则。这两篇基于同一主题语境的阅读素材的教学实践的意义在于:与主题相关的语言形式和语言知识的复现,充分利用语境化教学的优势,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掌握,逐步实现语言的自动化;从训练综合技能的角度看,学生在训练阅读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写作技能;在多文本阅读和体验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理解,多角度深度思考和探讨,对不同观点形成理性的价值判断,提高了思维品质。

案例2

考虑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欠缺实效性,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引入与主题相关的真实语料。在译林牛津版(2019 年版)高中《英语》模块十第三单元Reading Aids today 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渠道,一些感染和死亡数据,以及国内外针对该疾病采取的一些措施。该文本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语境。但是,由于这些数据和措施已经过时了,教师在课堂上提供了一些最新的数据,同时引入一篇有关艾滋病治疗研究的最新报道(改编自《卫报》的Cure for HIV:world Aids day),介绍了该病毒侵害人体的过程,以及最新的治疗方法。由于原文在语言上有一定难度,需要进行适当改编以适用于高三学生。教师对文章的长难句进行简化,对生词进行转述或加注解。学生因为在阅读Aids today 后对艾滋病现状产生了担忧情绪,对患者产生了一定的共情,所以在看到这篇课外阅读文本时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希望能够快速获取关键信息。

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些输出活动,以达到训练学生综合技能的目标。活动一:完成两道信息还原题目;活动二:词汇填空;活动三:写一篇30 词左右的概要。活动一主要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文本的内在逻辑,有利于其发展思维水平和提高阅读能力;活动二和三有利于增加学生语言输出的机会。

为了弥补课文素材的不足,教师从英文报刊中选择与主题语境一致的语篇并对文章进行适当改编。最明显的教学意义在于:主题阅读不仅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了与主题语境相关的语言知识,还提高了他们的语篇概括能力,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补充了社会、科技等领域的最新发展信息,培养了他们借助英语获取有用资讯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资源拓展,学生在围绕Aids 这一主题的多文本阅读过程中开展主题意义探究,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形成对艾滋病患者的共情,学会利用科学知识保护自我,甚至萌生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另外,学生的共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也可以通过主题阅读逐渐得到加强。值得指出的是,所选择的阅读素材和设计的阅读活动与高考接轨,让学生更好地为高考作准备。

案例3

译林牛津版(2019 年版)高中《英语》模块十第二单元Reading Population movement in the USA 是一篇关于美国两种主要人群迁移的新闻特写,文中分析了向佛罗里达州迁移的老人和向大城市迁移的年轻人。该文本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语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逐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人口迁移开始思考,探究文中美国人迁移的原因,同时联系我国的春运,反观我国的社会现象,并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我国春运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带来的社会影响。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人口迁移的普遍性及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主题意义,教师引入两篇与人口迁移相关的阅读文章。

在第一篇文章中,英国政府开始出台一系列移民政策,限制留学生获得英国的永久居住权,并阐述了社会各方对此事的看法。为了检测阅读输入的有效性,教师通过设计4 道选择题帮助学生理解语篇的细节与内涵:(1)The author’s purpose in writing the passage is to________.(2)What’s Prof Bailey’s attitude towards present immigration policies on international students?(3)The underlined word“behind”in Paragraph 3 probably means“__________”.(4)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that __________.通过作者意图题(1)、观点态度题(2)、词义猜测题(3)和推断题(4),学生能从多个角度理解英国的移民政策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也可以从留学生移民的角度进一步理解人口迁移的主题语境。

本单元的主题为“人口迁移”(People on the move),Integrated skills 板块的主语篇Has the brain drain stopped? 一文分析了我国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回国就业的原因。为了帮助学生多角度构建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在读完上述文章后,教师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引入第二个语篇US colleges losing their world appeal。该文分析了美国的大学对我国留学生的吸引力逐年下降的原因。读后活动要求学生借用Has the brain drain stopped?一文中总结原因的语言支架对美国的大学吸引力下降的原因进行概括:“The mixture of __________,___________ and ____________ is what lies behind___________.”借助这种语言框架,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文本的内涵,深化对主题语境的理解,拓展知识面,使语言与知识的输入非常自然。在后来的写作实践中,学生能够将这个框架反复运用在别的语境中。通过这种主题阅读教学,学生在语篇理解的基础上将课本语言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快速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

通过引入两篇主题阅读文本,教师帮助学生从多个方面和多个文化视角深入理解美国、英国和中国人口迁移现象的内涵、背后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在比较文化异同的过程中积累中外多元文化知识,形成一定的认知冲突,加深文化理解,坚定文化自信。另外,这样的主题阅读也起到了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的作用,有助于促进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结语

在主题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着力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唤醒其已有知识结构,促进其语言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在主题阅读教学过程中,多视角、多文本的主题阅读和多种形式的读后活动给师生带来了丰富、有趣的阅读体验,不仅引导学生对主题意义进行了深入探究,还大幅增加了形式多样的语言输入和输出,促进了语言习得,增加了阅读乐趣。多种文本还给学生提供了各种观点,使他们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冲突,培养了批判性思维,逐步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高了思维品质。学生掌握了文本的文体和语言特征,理解了主题意义,提高了思维水平,能自如地应对阅读理解试题。主题阅读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多元文化知识,多角度感悟和比较文化异同,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因此,主题阅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全方位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主题阅读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于高三英语教学课时非常有限,大量的语篇输入和精细化处理会影响整体的教学进度与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效果。如何对整个单元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让主题阅读服务单元整体教学值得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