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JS杂文

文学翻译教学中的汉语文化语境顺应

2025.01.15

引言

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A House for Mr Biswas)创作于20 世纪60 年代,是奈保尔(Naipaul)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之一,所以选择这部小说的汉语译例用于翻译本科课堂教学,具有代表性。国内由余珉翻译的《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以下简称“余译”)出版于2013 年,“引言”里选择了许多翻译实例用于课堂讨论,在分析中引发了一些关于文学翻译的思考。翻译是为了满足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流行为。文学翻译目的指向明显,所以在译例分析中纳入文化交流因素,尤其是汉语文化语境的接受与传播。根据汉语文化语境下的汉语言特点、文化要素及文学传播的需要,考察余译“引言”中的翻译语料,发现存在值得商榷之处,故尝试成文分享和交流。

一、词语翻译的基础作用

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名词及指称处理能帮助汉语读者形成诸如基本概念、人物、地点名称等认识。斯坦纳(Steiner)讨论翻译时十分重视词汇理解,认为译者须关注语义价值,发现微妙的语义(廖七一2001:92-94)。所以,讨论词语的理解与翻译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积极意义,有助于语篇文本的翻译研究。试看以下实例分析。

原文:The hospital had been a void. ... into a welcoming world,a new,ready-made world. He could not quite believe that he had made that world. He could not see why he should have a place in it.

余译:医院已经成为一个虚幻的空间,他从那里迈入一个欣悦的、崭新的、完整的世界。他几乎不能相信自己建造了这样的世界。他无法理解自己怎么会拥有这样一个世界。

余译把原文里三个world 均译为“世界”,虽然读者可以理解一个崭新的世界带给毕司沃斯(Biswas)先生莫大的欣喜与惊讶,但分析上下文语境发现world 指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一个真正意义的家。从原小说可知,房子是毕司沃斯先生一生的夙愿。他非常渴望拥有自己的房子,让自己得以安身立命。为了忠实地向汉语读者传递这一信息,建议至少把原文最后两处的world 改译作“房子、家”,来对应一个来自异国他乡游子对房子的渴求,对应一种想远离自己不受待见的图尔斯家族的心境,不仅符合其身份特征,而且对译文里第一处“世界”具有诠释作用,既回归原作语境,又便于汉语读者理解、接受,为实现译文在汉语文化语境有效传播作铺垫。

在翻译教学中,卡特福德(Catford)主张让学生系统地研究原文与译文,以及各自的语境(廖七一2001:269)。卞之琳十分重视译者对原著的研究,提出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本国语言的韧性和潜力(方华文2008:349-350)。在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原文本,并把握原文本的历史社会背景及人物关系等因素,做好细读工作,深入、完整地理解原义,重视汉语译文表达,挖掘汉语言文字的“韧性和潜力”,顺应汉语文化语境,促进汉语译文的接受与传播。

理解是准确表达的前提,而成功的表达才是译文的生命(孟昭毅、李载道2005:445)。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和贴切表达,译者不仅须了解和把握原作者、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语言特点,而且须考虑当代汉语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词语理解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发生的,所以译者应主动让译文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大背景相结合,产生更易接受的译文,从而为英语文学翻译在当代汉语文化语境中的传播夯实基础。文化语境是一个重要的框架,在这里我们感知文化、理解文化并相互交流(Katan 2004:72)。顺应汉语文化语境要求译者作出相适应的译文选择,这样的汉语译文更具有价值。词语翻译也不例外。正如孙迎春(2009:1-6)在讨论翻译适应选择时所言,“选择意在适应,适应意在生存”。

翻译工作需要认真负责的态度,汉语译文中出现不自然、不得体的现象应予以修正,从而顺应汉语文化语境表达和心理预期。

原文:...,a gracious woman who gave Mr.Biswas tea and cakes which she had backed herself.

余译:他的母亲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妇人,曾经用热茶和自家烘烤的蛋糕招待毕司沃斯先生。

改译:他的母亲和蔼慈祥,端上热茶,拿出自己烘烤的蛋糕,热情招待毕司沃斯先生。

此例中,改译后的译文体现了动词和副词的增译,即“端上”“拿出”“热情(地)”,不仅富有节奏感、韵味,而且体现了文学翻译审美,顺应了汉语文化语境中汉语言善于使用动词的特征,同时是汉语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的体现。改译能形成浓郁的情景氛围和感染力,人物情感鲜明,生动地展示了一幅热情待客的画面。曹明伦(2020:174-177)强调文学翻译中要译出原文负载的感情,字里行间所藏的韵味,尽可能使译文形神兼备。翻译家萧乾认为衡量文学翻译的标准要看对原作在感情上(而不是字面)是否忠实,能否译出字里行间的意蕴(孟昭毅、李载道2005:445)。原文所蕴藏的含义、情感与韵味能在译文中体现,需要译者主动、积极地发掘,应用适当的方法技巧,服务于汉语文化语境文学审美需要,而译出情感与文学审美是译文的生命力。

翻译家孙致礼(2020:84-91)对待翻译实践的态度极为认真负责,总是利用译作再版或重印之机对译文生硬、拗口之处进行修正。文学翻译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反复斟酌修正,而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技巧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使译文地道可读,易于接受,有生命活力,顺应汉语文化语境要求。这样的文学作品翻译更能有效地在当代汉语文化语境下接受与传播。

二、语句语段与文化语境

语句是思想交流的基本语言单位,能相对独立地完成交际任务,而语句语段的完整理解与表达则是翻译中的重点。林语堂认为,好的译文须以句为本位,完整体现原文意义,并依据中文心理来表达传递(陈福康2000:330)。所谓注重中文心理,就是符合汉语言思维,要求在英汉翻译中遵照汉语的行文表达习惯,所以翻译过程中一定的顺序调整或重组必不可少。正如纽马克(Newmark)所言,通过重组句法使译文流畅地道,更符合译语习惯(廖七一2001:182-183)。顺应汉语文化语境的重组调整能使译文的表达效果增益良多,译文久存,对文学翻译的译语接受与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

就文学翻译本质而言,译界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的艺术再创造是为了体现文学性及文学审美,便于在译语文化环境中进行文学传播。汉语译文的审美要求主要在于汉语的音韵、短句、修辞等,而文学翻译中译者需要培养情感、情志、情思,需要“情怀如海”(刘宓庆2005:194,308)。美感情趣是读者的心理需求,汉语读者期待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审美能积极顺应汉语文化语境,满足读者审美需要。文学作品里的语句语段翻译的艺术再创造是帮助译文走进译语文化环境,走近译语读者,便于更好地理解、接受与传播。如何做到满足汉语读者的审美心理需要?下面用余译“引言”的一处译例作进一步说明。

原文:...,with every room of every house let to a separate family who couldn’t legally be got out.What a change from those backyards,overrun with chickens and children,to the drawing-room of the solicitor’s clerk who,coatless,tieless and in slippers,...,while the heavy red curtains,reflecting on the polished floor,made the scene as cosy and rich as something in an advertisement!

余译:……每栋房子的每个房间里住着来历不明的不同人家。从那些房子的后院里——充满了鸡群和孩子的后院,来到法务官的文书的客厅,这是何等惊人的反差,法务官的文书没有穿外套,也没有结领带,穿着拖鞋,……红色窗帘映衬着光可鉴人的地板,使得整个房间华丽温馨得就像广告里的场面!

改译:……每栋房子的每个房间里住着不法身份的不同家庭,后院里挤满了孩子和鸡群。当来到法务官文书的客厅,想想这是何等惊人的反差。文书没有穿外套,也没有结领带,穿着拖鞋,……大红窗帘格外厚重,地板光华夺目,交相辉映,富丽堂皇,犹若身处广告画面一般!

改译修辞效果显著,顺畅可读,文学意味强,且对句子架构有艺术审美处理,顺应了汉语文化语境,便于汉语读者理解和接受。改译中,“不法身份的不同家庭”表意清晰;“挤满”产生的动态效果优于余译;“想想”便于拉近读者距离;“光华夺目”等四字格的使用及全句结构重组调整突出了文学翻译的节奏和韵味。此对比可以说明英汉文学翻译艺术再创造的价值意义,使译文顺应当今汉语文化语境的接受和审美,增强译文的生命力,促进英语文学翻译的传播。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译者需要有较强的主观自觉性,作出满足译语文化环境需要的选择(刘云虹2012:48-54)。余光中指出,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变化之妙存乎一心,因为英汉语言文字在形、音、文法、修辞、美感、文化背景等方面各异,字、词、句很少有对译可循(转引自方华文,2008:534)。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多重身份,兼有读者、创作者的身份。所以,译者在把握了原文的情感和风格基础上,应发挥好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通过创造性的翻译处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修辞优势,发掘汉语言文字的“韧性和潜力”,让译文符合当今中国社会文化需要,能得到读者的认可、接受,凸显译文生命力,最终帮助英语文学翻译实现更有效的传播。

结语

翻译实践性强,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特点。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从词语理解到语句语段翻译均须重视汉语文化语境,译者应发挥积极的主观能动性,使译文顺应汉语文化语境,实现文学翻译的有效传播,这也是语境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的体现,尤其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对翻译的要求。译者要深入、完整地研究原文,准确把握原文的语义、情感与文化内涵;应跳出原文形式“藩篱”,积极主动地走近汉语读者,反复斟酌译文的表达和选择,使语义贴切、顺畅可读;通过艺术再创造和适当的翻译方法、技巧应用,使译文顺应汉语文化语境,符合汉语习惯,顺应汉语读者的文学审美心理和文化联想,赋予译文生命力,最终实现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在当代汉语文化语境下的有效传播。

翻译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翻译的良好认知尤其重要,不同汉译本的对比分析则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翻译实践、汉语文化语境的认知,强化他们对英汉语言比较的差异认识,培养其良好的汉语文化语境意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