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刊号ISSN:1009-8852 | 国内刊号CN:12-1319/G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高校太极拳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教化的探讨

2021.08.30

教育教学论坛

一、前言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拳种之一。它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招式动作中的矛盾变化,并以此来指导身体运动的全过程。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水平的日益提升,冷兵器时代和法外社会的时代已成为历史,因此,太极拳(包括中国武术)技击实战的功能均不断的消弥弱化。因为作为本质是一种搏杀术的武术已经没有了实战的舞台,传统武术存续的某些重要特征——封闭社会的基础已被摧毁,当代维系人类社会的是以科学、民主和法治为根本,于是太极拳运动其健身、卫生、养生的价值作用日益彰显,几可称之为其存在意义的大部或全部。太极拳运动普适于老年人,体虚体弱者及许多慢病患者进行锻炼,在疾病的预防、辅助治疗及康复治疗等方面均有良好效果。针对于青年学生及体魄健旺人群,太极拳锻炼的最大益处,则主要在于心理的调摄及修养教化层面,笔者从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工作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一直在本科学生教学工作一线,从未中断过太极拳类项目教学,因此而体会至深。笔者所在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自1964年开设本科专业教学以来,就一直坚持将太极拳教学作为学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项目与内容。此教学架构的重点旨在对每位学生进行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熏染教化,使同学们从思想意识层面得到升华,更好地学中医,信中医,用中医。

二、对中华传统文化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中和观的习染教化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观念,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首先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易经》提出的太极文化思想是此观点的集大成者。南宋大儒者朱熹作《周易本义》,阐明贯通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无非一刚一柔阴阳之理:“易之为书,卦爻彖象之意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皆所以顺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也 ”。1认为天、地、人、万事万物与时谐行,不断探索和追求一种阴阳两极动态平衡的状态和效果,才是最为理想的存在状态,太极拳运动即是以此理念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在具体的套路动作练习过程中,人的身体、呼吸及心理情绪不断地在动静、开合、 收放、升降、松紧、疾徐等各种矛盾对立的状态之下演进变化着,并力求充分、圆满、和顺,按照太极拳松、静、勺、平、圆、柔、缓的要求约束自己,充分地体现和感悟这种境界,即可以进入一种太极拳运动的场境:缎炼,调摄、滋养身心。当代社会使大多数人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身处一种快速、压力、紧张的社会生活及学习环境的习染之中,戾气、浮气,躁气积盛,是各种亚健康症状发生的主因,有对于此,行太极、打太极拳,唯以松、静、匀、平、柔和缓慢治之,可见奇效。现代《解剖学》、《生理学》提示,人的呼吸肌有随意肌的功能,即在某一阈值区间它们是可以由大脑、中抠神经自由控制的, 这为身、息、心三调三修打下了基础,。太极拳等许多以柔和缓慢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中国传统保健运动方法,均有以心神(主观意识)为主宰,身(肢体)息(呼吸) 心(情志)三调、法于自然.天人合一的特征,叫做“道由心学”。

三、对中华传统文化关于由静定而生智慧的《大学》六步修养教化

《大学》是儒学四部经典之一,主要论述人的教育培养方法规律和要求,提出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致善)、八目(格、致、正、诚、修、齐、治、平)和六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所先后,则近道矣。”2这里的“安”所指的是以心安住在当下。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要求学生放松、安静、柔和、缓慢,其实质就是要通过此种运动形式磨砺学生的性情,克服急躁、虚浮、浅薄等等不良习气,充分体现止、定、静、安、虑、得大学六部的教育规律。例如:

止:,止于当下,只关注当下太极拳套路动作演示。

定:向内心的收摄克制。

静、安:静止、安驻于身(形),息(呼吸)心(意念)在主观意志的调摄统领之下最大限度地放松安静。

虑:行拳动作配以主观意识的充分内视,训练觉知察照与洞见的心理水平,养成静定的功夫,这对于从事学习和研究的人而言是弥足珍贵的一种能力。

得:练拳收获得到的,不仅是健康的身体,更是健旺智慧的心理素质。

四、通过集体练习的形式针对中华传统文化关于诚意、忠恕、絜矩之道的修养教化

在学校课堂内外教学习练太极拳,演示、考试或者比赛中,均以集体演示太极拳套路为主要形式。此时不能仅以某个人的动作规范为首要,更应以全体参与者的和顺、规范、整齐为关键,追求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几个人、几十个人甚至更多的人群打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才是练习的最终目的。动作不熟练者不能仅仅依赖别人,因为终有看不见、没法依赖的时候,主要还得靠自己;动作熟练者不能只顾自己,率性而为,练习中应该时刻想着引领照顾大家,和顺于集体,尽可能地将动作表现得清晰规范,对别人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由集体演示太极拳过程,对每个人而言都会产生出一种前后左右的关系,若要在练拳中和顺照顾此种关系,需要克制自己,尊重别人,多站在他人的角度观察思考并处置问题,这就是诚意、忠恕、絜矩之道训练的具体表现。矩是一个方形的器具,絜表示长度、长短,絜矩的意思提示人要学会照顾各方,中节有度,此即为中国传统文化要求人在处世之时须得执持的一种絜矩态度。要求人在处理各种人际或自然关系时,应该诚恳得体,养成孝、慈、悌、忠、信的处世态度。学会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以此来训练、培养包容和谐于社群的公民意识,培养法治和契约精神,促进社会、民族乃至国家世界的和谐稳定发展。

五、结语

太极拳运动以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为基础,其本身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一种最直观的诠释和表现,通过太极拳教学活动,让大学生们不断地养成由松沉、静定而致专注、恭敬的心理素质,其实质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教育成人的形式、特征、规律在当代的体现。太极拳医人、养人、健身卫生的作用不仅是针对于身体方面的,更在于以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教化人的心性及意志品质方面,开展太极拳运动必须密切有序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工作相结合。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范畴内,可以说“青年学生——太极拳习练”是一个非常广泛且持久的教育问题,其在教学教改,科学研究及理论创新等各个方向均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参与,也真诚的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有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