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以Unit 4 Topic 1 Section C 为例
引言
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在目标制订方面,教师未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学文本,导致无法制订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活动设计方面,教师对学情分析、诊断不到位,导致无法设计出适切的教学活动;在评价设计方面,教师过度注重教学逻辑,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善于实时评价学生,导致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分离,使教学评价无法准确反映教与学的结果,无法成为教与学反思和改进的凭据。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教育部2022)。教—学—评一体化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教以目标为导向,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是为了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与教的内容保持一致;评则是为了促教和促学,三者有机融合(王蔷、李亮 2019)。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立足《课程标准》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依托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活动,把促进目标达成的评价贯穿教学过程,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和内容多样化,把评价镶嵌于教学中,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应遵循的要领
构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应抓住以下三个要领:
(一)教学目标的统领性
教师要关注教学目标的统领性,整合教学内容,规划系列教学活动。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深入研读文本,提炼文本主题,依据主题设置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可检测、可评价、可达成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活动的真实性
教学活动指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系列语言实践活动。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秉承英语学习活动观,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在迁移创新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评的实时性
教师要让评价实时发生在日常教学中,贯穿教与学的全过程,发挥监控教与学过程和效果的作用,促使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评一体化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推行教—学—评方式多样化,可采用描述性评价、量化评价、测评性评价、作品展示评价等,针对学生学习表现及时提供反馈或帮助,监控教与学的进程,反思教与学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为促学、促教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如何将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融入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呢?下面,以仁爱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4 Our World Topic 2 Section C How can we protect ourselves from the earth?为例,从语篇主题意义的提炼、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运用、作业的优化等五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利用“3W 法”,研读文本,提炼文本主题
1.What(主题和内容)
语篇How can we protect ourselves from the earth?属于“人与自然”主题范畴,主要介绍地震的危害,即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巨大影响,了解地震时逃生和自救的方法对每个人都很重要;详细介绍地震发生时在室内和室外的自救方法,谈论余震的危害及救助他人的必要性。
2.Why(主题和作者)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国家和地区地震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因此了解一些地震时的自救和逃生方法尤为必要。通过文本介绍,学生了解了地震的危害,学会了地震发生时根据自身所处的位置选择合适的逃生或自救的方法。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学会使用合适的语言向他人分享在地震时逃生和自救的技能。当然,作者的目的不仅限于此,还包括让读者懂得当面对各种突发的自然灾害时选择合适的方法逃生或自救。
3.How(主题与结构)
本课是一堂读写结合课。阅读文本的体裁为说明文,语言凝练地道,分不同的场景讲述地震中如何保护自己或逃生。文章共五个自然段,可分成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地震的危害和了解地震中保护自己的方法的重要性。第二至第五段为第二部分,讲述地震发生时如果你在室内、室外及余震中如何选择正确的自我保护方法。文中使用了很多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句式,通过文本提供的情境,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写作板块的课文提供火灾逃生的图片,要求学生写一篇火灾逃生建议的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层层解构和解读,使其对文本的体裁、结构、语言有清晰的认知,为写作输出作铺垫。学生可以迁移所学语言知识及写作结构等到写作中,完成一篇如何在火灾中进行自我保护的文章。
(二)依托文本,制订教学目标
秉承英语学习活动观,依托《课程标准》,结合单元主题和学情,将本课教学活动设计为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层次,并针对这三个层次确定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
1.根据提供的语境和图片,学会关于地震逃生的相关词汇及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能够梳理、概括地震的相关信息,借助可视化图形呈现结构化知识。
2.基于结构化知识阐释地震的危害,描述地震中人们在不同场景中选择合适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3.分析、评价在不同情况下地震中采取的自我保护的方法是否得当,推断遭遇自然灾害时自我保护最重要的方式。
4.迁移文本相关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写作结构,写一篇如何在火灾中进行自我保护的文章。
(三)立足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在设计英语学习活动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围绕主题意义设计多感官参与的各种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语言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探究主题意义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从而解决真实的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评的协同育人功能,让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发生在每一堂课中。
1.学习理解类活动
Activity 1:感知与注意
视频导入:教师播放玉树地震、汶川地震、唐山地震的视频,并提问:“What is the video about?”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了解本堂课的主题是地震。借助学生提到的地震情境,引导其学习地震相关词汇,并复习多音节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表达。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引出本堂课的主题,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旧知,让其在情境中学习与地震相关的生词和比较级、最高级的用法。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表达“How do you feel after watching the video?Why?”引导他们讲述地震的危害,自然引出“Knowing some ways to protect us is very important”。通过 brainstorm 活动让学生讨论、分享“How do we protect ourselves in the earthquake?”通过此活动,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为课文阅读作背景知识的铺垫。
Activity 2:获取与梳理
Scanning:学生进行1 分钟跳读并回答基于文本内容的两个探究性问题:(1)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2)How many parts can this passage be divided?然后,学生再次浏览文章,找出文章每个段落的中心句。教师仔细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的课堂求助,要及时予以帮助并实时点评或鼓励。
Activity 3:概括与整合
学生再次细读文章第一段并画出关键词earthquake、happen、serious、die or hurt、keep safe。细读文章第二至五段,用祈使句“If you are indoors,stay under a strong table-sit on the floor in a doorway.Protect your head and neck with your arms. Stay away from the window...和 If you are outdoors...”等概括当地震来临时,在室内和室外保护自己的方法。该部分的课堂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文本主题,感知文本大意,梳理文本脉络,概括与整合文本内容,使文本信息结构化、层次化、逻辑化。
2.应用实践类活动
Activity 1:阐释和描述
首先,学生使用内容逻辑结构图阐释在地震中保护自己的知识的必要性。其次,提供语言“支架”。教师提供两种提建议的句型:(1)You’d better...(2)You should/shouldn’t...,让学生根据语言“支架”和内容逻辑结构图,描述在室内、室外和余震中保护自己的办法。此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使其进一步巩固了结构化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Activity 2:分析和判断
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danger is not over when the strong shocking stops”?(2)What does the word “aftershock” mean?(3)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remember in the earthquake is________________.
Activity 3:分析和内化
(1)According to paragraph 1,what other results will cause when an earthquake happens?(2)What other good ways can protect us when we are indoors or outdoors?通过该活动,学生能够深入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内化语言知识,加深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拓展思维,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学生参与这些活动时,教师要仔细观察并及时予以评价。
3.迁移创新类活动
Activity 1:批判和评价
(1)Do you agre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stay calm when the earthquake happens? Why?(2)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do when the earthquake happens?Why?在该活动中,学生通过对作者观点的分析、评判,了解语篇背后的价值,加深对语篇主题意义的理解。
Activity 2:赏析语篇文体和语言特点
(1)What kind of writing style is it?(2)What sentences is the writer used to express suggestions.学生通过该活动对语篇的文体和语言特点进行分析、评判,为写作作铺垫。
Activity 3:赏析语篇结构
What is the writing structure of this passage?在分析、讨论的基础,教师让学生了解该文本结构及作用,为下一步迁移作准备。
Activity 4:想象和创造
写一篇火灾自救的作文,互评、展示后选出最精彩的文章。通过该活动,学生可以迁移所学语言知识和写作知识,创作一篇文章。教师要予以必要的语言“支架”和内容“支架”。同时,注意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促进教学的有效推进。
(四)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评估证据
课堂评价对教与学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评一体化,以此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测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教育部 2022)。高质量的课堂评价具备五个要素:(1)清晰的评价目的,包括明确评价信息的使用者及使用方式等;(2)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3)准确的评价设计,包括评价方法要匹配教学目标,评价范围能代表整体学习内容等;(4)评价结果的有效传达;(5)学生的参与,指学生参与评价信息的生成与使用过程,如自定评价标准或自评(Chappuis,Stiggins&Chappuis,et al. 2011)。谭达文(2022)认为,教师需要把教学目标转化为评估证据,评估证据包括能够展现学生理解程度的表现性活动方式及对活动的评价标准。例如,本课可以设计的评估证据如下:学生能否找出文章的主题句;学生能否使用自己的语言提取和概括出地震的危害;学生能否在地震发生时准确分析和判断不同场景中使用合理的逃生方法;学生能否通过小组合作分享火灾中合理逃生的方法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评估证据来反观教与学活动的有效性,以增强教学目标的统领性。
(五)依据学生学习进程,优化作业设计
合适的作业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以学业质量标准、教学目标和学情为依据,按照巩固知识、诊断能力、促进思维三大特征,合理确定作业数量、类型和难度,提高作业设计品质,促进作业的个性化和精准化。本课的作业体系为“2+3”。“2”指作业布置有两种,分必做和选做。“3”指作业分为三大块。课前作业:了解我国历史上几次大的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危害;课堂作业:配合课堂教学过程的有序推进设置的当堂作业,学生课上及时完成,教师及时予以评价反馈;课后作业:分层布置,根据学情分为A、B、C 三层,难度系数不同,A 层难度最大,B 层难度适中,C 层难度最低。
Write a short passage with the title “How to Protect Yourself in a Fire” in your exercise book.(Level A)
Search more information about earthquake safety on the Internet.(Level A/B)
Finish exercises in Section C.(Level C)
教师关注每个学生并对其进行及时点评或答疑解惑,促使其从掌握知能、理解意义向迁移创生进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结语
教—学—评一体化指以制订适切的教学目标为统领与导向,设计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为载体,注重镶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准确把握教—学—评协同育人功能。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教,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知道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清楚地知道将要教什么和学生将要学什么;在设计具体的学习活动时,教师要清晰地了解自己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在设计教学评价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实时予以监控和评价,时刻了解自己教得怎样和学生学得如何,促使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帮助师生达成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教评融合的目的,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阅读教学生态。
- 上一篇: 小学英语复习课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路径 2025-01-22
- 下一篇: 基于初中生思维品质发展的英语阅读课教学实践 202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