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
一、研究背景
2020 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和重要任务(教育部 2020)。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更要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全面推进高职高专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英语课程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必修公共基础课,具有开设范围广、开设时间长等特点,兼具语言知识传授、语言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等多重功能,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渠道,同时是高职高专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的主阵地之一。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及课堂教学时空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在高职高专院校实际英语教学中,英语课程存在片面强调语言工具性的倾向,课堂教学以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讲授和训练为主,较少关注学生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和正确价值观等的培养,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及育人功能被忽视。因此,如何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高专英语学科教育的融合点,充分挖掘英语教材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英语课程教学,实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由“知识本位”转向“素质本位”,充分发挥英语语言学科立德树人功能成为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教育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促进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动力,是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选择。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教育信息技术,挖掘英语课程思政元素,丰富英语课程内容,改变传统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突破课堂教学时空限制,利用第二课堂的独特优势,提升英语课程育人的导向性和针对性,推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朝着更加高效、智慧的方向发展。
二、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挖掘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
黄国文(2022)教授认为,任何话语都有其价值取向,都表达或隐含了一定的价值准则,因此都可以从思政的角度去考察。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载体,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同时由于英语课时紧、内容多,在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中重英语语言的工具性而轻其人文属性的现象严重,英语教师大多依赖教材,按照教材编排顺序讲授英语语言知识及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忽视了语言背后所承载的强大的育人功能,阻碍了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
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中的语篇类型丰富,涉及口语及书面语,并且各自涵盖特有的交际目的和主题意义。因此,英语教师要以教材语篇内容分析为起点进行教学设计,改变以往过于注重语言形式的倾向,转而从语篇类型、文本特征、作者观点与写作意图等角度对语篇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以明确单元主题意义,挖掘语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育人价值,从而确立德育目标。同时,由于纸质教材所能承载的内容有限,英语教师须基于单元主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搜集、筛选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多模态思政素材,在深度和广度上扩充思政教育内容。此外,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为保证语料的真实性与地道性,英语教材中的语篇大多选自英美等国家的报刊,内容多涉及西方的政治文化等。为坚定学生的意识形态,英语教师可补充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材料,引导他们学会客观、理性地看待西方世界,在中外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的比较中坚定本国文化和道路自信。
(二)实施混合式教学,创新思政融入方式
课程思政要求各学科教师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教学,即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隐性育人作用(蒲清平、何丽玲 2021)。对于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而言,在充分挖掘和补充思政元素的基础上,英语教师还需要明确思政元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在不影响正常课程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将思想政治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英语课堂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逐渐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信息化是目前及未来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路径。而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适应互联网和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新生态,这些要素的变革与发展将为课程思政适应性增值赋能(张淑辉、高雷虹、杨洋 2023)。在互联网和数字化环境下,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转变原有教学方式以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新生态。传统英语教学以线下班级授课制为主,形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教学受时空限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迭代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线上教学。相较线下教学模式,线上教学打破了固定的班级和课时等时空限制,其所拥有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大数据诊断分析等功能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及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学习风格、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资源,满足自身需求。但是,线上教学也存在其固有的弊端,如师生缺少面对面的交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品质。因此,线上与线下教学都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但同时又拥有各自无可替代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实施“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对于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混合式教学可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英语教学,是促进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一种有力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将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在智慧平台上传本次课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视频或文字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前学习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课前,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初步了解本单元涉及的相关主题和基础知识,教师通过智慧平台了解他们的任务完成情况。线下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场所,聚焦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与问题解决,针对学生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内容,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汇报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混合式教学充分发挥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线上学习以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使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针对语言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在确保掌握英语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将课堂时间更多用于培养高阶思维和正确价值观,从而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开发第二课堂,实现协同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以期实现育人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真正实现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堂教学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构建第二课堂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形式更丰富,具有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价值,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虽然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内容侧重点不同,但是都以立德树人为最终目标,两者相结合有利于突出教育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积极开发第二课堂,有利于拓宽学科育人途径,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功能,实现课内外、校内外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发展,高职高专英语第二课堂的价值日益受到学校及社会各界的认可。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英语课程教学具有工具性,即培养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但由于课堂教学的课时限制,除了用好英语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之外,英语教师还应积极开发英语第二课堂,将英语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延伸至课堂之外,体现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连贯性。教师须以第二课堂为载体,通过构建真实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平台,培养他们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网络媒体盛行的时代,学生不再局限于现实生活,而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这就要求学校及教师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以现代网络为载体,开展他们喜闻乐见的新型英语课外活动,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围绕特定主题,结合所学语言知识、技能及自身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经验,用英语思考、交流、表达和解决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依据国际热点争议问题,开展线上英语辩论大赛,模拟联合国等活动,学生围绕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定话题发表各自的见解,开阔视野,增强国际理解。此外,为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英语教师可举办“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主题活动,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媒体形式,制作短视频、微课、音频等,用英语讲述一个中国故事,并在相应的时间节点前将作品上传至智慧平台。通过此类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展示客观、真实、全面的中国形象,还有利于促进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
(四)改革评价体系,开展多元评价
教育评价是高职高专英语课程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具有诊断、育人和导向功能。正确的教育评价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就课程思政建设而言,因对育人成效的评价在操作、协调等方面具有复杂性,以及学生品德发展的难以量化,导致评价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一大薄弱环节。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思政成效评价体系长期处于缺位状态。传统英语课程评价以学生期末分数为单一指标,缺乏对其思维品质和价值观等素养层面的综合评价,不利于检验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立德树人的效果,从而导致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缺乏内生动力,得不到真正有效落实。
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是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师应改变传统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以学生思维品质等核心素养的发展为出发点,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推动教育结构、教育环境及教学模式等变革的同时引起了教育评价的重塑。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条件和路径,大数据等新型网络技术拓展了教育评价方式、评价主体,教育评价逐渐转变为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在传统高职高专英语课程中,教育评价主体大都为英语教师,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且以卷面成绩为依据,评价维度和形式单一。而在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品质、价值观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隐性的过程,难以用纸笔测验进行量化,这就导致了英语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缺失。因此,在信息化时代下,教师须借助网络技术,建构过程性评价体系,从学生知识、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过程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例如,在网络平台上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他们的整个英语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关注他们的行为举止等方面的改变,记录他们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成果、作品等相关材料,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过程性评价。同时,除了教师评价外,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促进其进行自我反思及取长补短。此外,在评价时大多采用正面评价,给予学生肯定和激励,帮助他们体验成功和英语学习的乐趣,同时实现评价对课程思政的反拨作用,实现以评促学。
结语
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赋予传统的英语课程以鲜活的生命力,丰富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是现阶段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要求。而教育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则为促进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条件。本文探讨了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广大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应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英语课程的有机融合,提出在充分挖掘英语课程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英语课堂教学,同时,积极开发英语第二课堂,将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延伸至课外,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最后通过综合性评价,推动英语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
- 上一篇: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Unit 2 This is my sister Section A 1a—1c为例 2024-12-26
- 下一篇: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英语文化意识及目标述议 202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