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刊号ISSN:1009-8852 | 国内刊号CN:12-1319/G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基于知识图谱的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4.05.24

引 言

大学教师学习共同体(Faculty Learning Community,简称FLC)最早于1979 年由美国米尔顿·考克斯(Milton Cox)教授提出,旨在帮助新手教师通过参加课程培训、开展教学研讨等活动尽快适应大学的教学工作。多年来,国外已有诸多学者报告了有关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但关注的主要是中小学教师,涉及高校教师的比较少(文秋芳 2017)。我国有关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起步较晚,针对高校外语教师这一特定学习共同体也仍待补充。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标准,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鉴于此,以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数据来源,综合运用NoteExpress 文献管理工具和VOSviewer 文献计量分析软件,采用关键词分析、作者合作网络分析等,绘制我国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相关研究的知识图谱,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探讨其未来研究趋势。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数据

本研究以CNKI 数据库为检索资源、以“主题”为检索条件进行高级检索;设置检索词为并含“高校”“外语 /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检索时间为 2000 年 1 月 1 日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检索的文献范围为CNKI 总库,所得文献总量为237篇;人工筛选并剔除无关文献后,获得有效文献229 篇,其中 2000 至 2007 年间没有发文。

(二)研究方法

借助NoteExpress 3.0 文献管理工具和VOSviewer 1.6.19 文献计量分析软件,结合文献研究法,对检索获得的文献进行回顾性计量分析和知识图谱解读。首先,利用NoteExpress 的“数据分析”功能和Microsoft Excel 制图功能,绘制2000 年以来有关我国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历年文章发表数量分布图,探讨该领域研究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其次,结合VOSviewer 的关键词共现视图和作者共著视图,加深对部分文献的研读和挖掘,分析、探究文献传达的信息,以展现我国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二、结果分析

(一)研究发展阶段趋势

学术论文年度发文量是观察相关领域研究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者首先基于CNKI 总库的文献检索结果,绘制了2000 年1 月至2023 年6 月间的年度发文量分布图。为更直观地呈现发文量变化,所示的分布图从2005 年开始计算(见下页图1)。

图1:我国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年度发文量

根据图1,我国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萌芽期(2005 至2010 年),相关文献共7 篇,且发表于2008 至2010 年间。对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我国最早提出的是商利民(2005),他围绕教师合作,考察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历史演进,并尝试对其基本理论体系进行建构和优化。同时,面对新世纪教育国际化背景和外语人才需求量增大的实际情况,建设高素质外语教师队伍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开始得到外语学界的关注,但相关研究稍显滞后,直到2008 年才出现研究成果,如祁金善(2008)从师资建设和职业发展出发,提出高校外语教师可以在相关学习共同体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并找到自我发展的参照点和目标。

第二阶段为探索期(2011 至2016 年),总计发文46 篇。研究可知,随着国外学者更广泛地将学习共同体视作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渠道(Vescio,Ross & Adam 2008;Whitcomb,Borko &Liston 2009;Roblin&Margalef 2013),国内高校外语教育界越来越关注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文秋芳和任庆梅(2011)开展了有关“教师——研究者合作发展共同体”的课题研究,在实践基础上尝试建立了高校外语教师互动发展新模式。郭燕和徐锦芬(2015)通过案例研究,探索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有效性及影响促进作用的主要因素。此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学者开始探索外语教师在线实践共同体中的成长(王琦、富争2011),为后续研究发展提供了更多元的方向。

第三阶段为快速发展期(2017 至2020 年),共有相关文献107 篇。这一趋势与该阶段我国最新政策要求和高校发展需求息息相关。2018 年2 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针对新时代高校教师素质提升提出了新方略,包括要加强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2019 年 2 月,《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发布,确定了到2035 年要跨入教育强国行列的目标,明确了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建设,在于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提升。2020 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进一步提出高校应重视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校英语教师在育人、学科、教学、信息和科研等方面的素养,以系统提升教师队伍的实力和竞争力。鉴于此,各高校对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教师学习共同体相关研究热度也快速提升。

第四阶段为稳健发展期(2021 至2023 年6 月30 日),共计相关文献69 篇。值得关注的是,所得文献中并含“云共同体”(根据文秋芳[2022a;2022b],云共同体基本等同于线上[虚拟]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改用“云”更加简洁、形象)的有13 篇,且都出自C 刊。2021 年7 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启动了虚拟教研室试点工作,以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并提出要通过3—5 年建设一批理念先进、覆盖全面、功能完善的虚拟教研室,助力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紧接着,教育部2022 年和2023 年工作要点中,连续提出要推进虚拟教研室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带动这一时期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进入了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相关研究进入相对稳定期和新的探索期。

(二)研究热点与趋势

VOSviewer 的关键词共现功能可以生成“网络视图”“标签视图”和“密度视图”,用来分析特定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者用此功能分析检索所得的229 篇文献的关键词,获得“网络视图”如图2 所示。图中每个圆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聚合点,圆点的大小表示相关出现的频率的高低。

图2: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通过合并相似主题,并深入研读文献,可得出我国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热点以“(专业)学习共同体”为核心,呈现与“教师(专业)发展”和“共同体构建”相关的两大热点,并围绕“教师学习”向“虚拟教研室”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1.学习共同体与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

加入学习共同体对教师认知和教学实践的影响,对教师知识构建和教学行为改进带来的成效,以及对教师身份认同的积极作用等,是该领域长期关注的重点。郭燕和徐锦芬(2015)对某高校外语教师的实证研究发现,教师参加学习共同体的各种活动后,在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及专业自主性三个方面都有明显的拓展或提高。王晓红(2018)在学习共同体视域下挖掘了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并对符合教师个人工作条件和自身条件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开展了进一步探索。张虹和文秋芳(2020)对某外语院系专业学习共同体开展了4 年多的历时研究后得出,教师学习共同体对教师的道德、研究、教学及情感等四个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

2.学习共同体构建

结合对相关文献的深入阅读和分析,发现国内对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研究主要探讨共同体构建的理论指导、影响因素、实施对策及路径。盖颖颖(2016)基于对国内外外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及团队建设进行的全面总结,提出教师应在群体中进行良性互动,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文秋芳(2017)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实践,构建了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框架,该框架是由成员、目标、中介、机制四个要素构成的三角形,其中成员是主体,目标是起点和终点,中介是载体,机制是内驱力,且后三个要素都与成员形成互动关系。高宏、王亚光和关慧(2018)分析了我国高校构建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路径,包括要构建共同体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合作文化、拓展成员之间的交流、引入丰富多样的资源、重构组织管理模式及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障制度等。

3.虚拟教研室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国外的教师在线虚拟学习共同体研究日益活跃(Lantz-Andersson,Lundin&Selwyn 2018)。随着我国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国内依托网络建设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也成为该领域研究的新热点。

分析文献可知,该聚合点出自并含了主题词“云共同体”的文献。为更直观地呈现相关研究情况,研究者用VOSviewer 关键词共现功能进一步分析了并含该主题词的文献,发现都出自2022 年以后,共计13 篇,且全部来自C 刊,其关键词共现网络如下页图3 所示。

图3:关键词“云共同体”共现网络图谱

通过研读文献发现,该研究热点始于我国外语教育专家文秋芳教授及其带领的研究团队。文秋芳(2022a)基于2020—2021 年第一期“产出导向法”云共同体的实践,构建了“云连接论”的理论框架,提出“认知—社会—情感”连接是云共同体有效学习的条件和衡量标准。同年,她又在该理论框架中增加了“人网连接”,作为虚拟教研室平台建设的补充(文秋芳 2022b)。

此外,研究者还结合关键词共现的“标签视图”,深入分析了2005 至2023 年间关键词聚类的演进,发现2020 年前的研究始终围绕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以及共同体的“构建”,2020 年以来,核心关注点开始转移到以“云连接”“虚拟教研室”,这反映出信息技术时代“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发展的新趋势。

(三)作者共著分析

VOSviewer 作者共著分析显示,该领域作者暂未形成明显的共著网络,大多为“单打独斗”。结合文献研读,发现已有研究者以青年学者居多,且研究呈现碎片化;2020 年以后,以文秋芳为代表,围绕产出导向法理论和实践,才形成一定规模的合作共著型研究。

三、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运用NoteExpress 文献管理工具和VOSviewer 文献计量分析软件,针对我国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阶段和热点绘制知识图谱,并结合文献阅读展开分析。研究发现,近20 年来,教师学习共同体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并日益成为高校外语教师学习、成长的重要平台和研究关注点。一方面,受政策和教师教育大环境影响,对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呈阶段性发展态势;另一方面,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正从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构建的具体影响因素和路径,逐渐发展到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下云共同体、虚拟教研室的运行机制和效果。在今后的研究中,随着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2023)的发布,该领域或将从以下方面继续深化:借助人工智能,优化基于网络的云共同体或虚拟教研室的运行模式和实施路径;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共著,深入教师发展实践,丰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