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英语逆向教学设计的方法和途径探索
纵观当今高中英语教学,教材版本多样且内容丰富,多媒体教具辅助,网络资源丰富。在大量教辅资源可供挑选的时代,教师很容易迷失,以致忽略对教学设计的精细化构建。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最大化地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追求“引导揭示”,而不是“强行灌输”。教师可以从“为学而教”“因教促学”的角度反向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追求有效教与学。
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多语言混杂的特殊性,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不断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通过反复实践、辅助行动,设计出适合其心理发展的有效英语教学方案。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必经之路。有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就有了强有力的保障。教师可以通过构思巧妙、形式多样、组织严密、精准的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资源,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因此,为了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精细化处理就成了不二选择。在某种程度上,“逆向教学设计”为教师精细化处理教学设计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牢固的“支架”。
一、逆向设计理论背景
“逆向设计”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威金斯和麦克泰(Wiggins&McTighe 1999)提出,指以学习结果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模型。我国学者何晔和盛群力(2007)指出,“逆向设计”是一种设计过程,也是一种用于单元课程设计的标准,即先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达到理解的目标,再考虑用什么方法证明学生确实掌握了学习内容,实现了理解。在这一基础上,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活动达到目标。其做法是:首先,确定预期的学习成果;其次,考虑证明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的证据,即设计评价工具;最后,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和学习体验。
威金斯(Wiggins 2017)将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义为“追求理解”,提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对“理解”在概念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入阐述和解释,将其概括和界定为解释、阐明、应用、洞察、深入、自知六个方面,并深入情感和元认知层面,进一步揭示了理解的复杂性和情境性。
不难发现,逆向教学设计强调“以终为始”,将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确定学习结果、评量学习设计、制订学习计划”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逆向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教学设计的束缚,追求基于“理解”的教学,其关键和精髓是“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并将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任务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要融入情感、认知、态度和价值”。这与当前正在推进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培养体高度一致。
“学”是逆向教学设计的重要起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鼓励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究精神。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点拨和诠释,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更高效。
二、逆向教学设计案例探究
在普通高中阶段,“逆向设计”可以理解为:教师首先研究并确定课程内容,分析学生需求,从而确定单元主题和单元教学目标;其次根据教学目标选择评价方式,确定评价标准;最后选定合适的学习资源和指导方式,设计出整体、连贯、有效的教学活动。
“逆向设计”能够确保教学活动与学习目标高度匹配,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完全以预期的学习成果为中心,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同时,“逆向设计”把评价设计提到教学活动前,使整个评价过程嵌入教学过程,成为真正诊断和驱动教学的工具。“逆向设计”在评价先行的同时,还重视问题在整个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通过问题构建起整个教学的框架,鼓励学生不断思考、积极探究。
(一)确定基于逆向教学设计的预期教学目标
预期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主导。在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要先明确通过此单元或此课程的教学,学生应掌握的词汇、语法、表达方法,以及需要拓展的知识等,还要对预期教学目标进行排序,确定其重要等级。在逆向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将预期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需要熟知的本单元知识;需要掌握和记忆的本单元的重要内容;需要理解的拓展性知识的拔高性内容,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形成。
将预期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有助于教师对预期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归类,确定先后次序。第一层和第二层都是为第三层的构建而服务的。第三层是教学中最关键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化学生对第三层内容的理解,达到预期目标,教师要设计一些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最好围绕学生的生活设计,且要有助于其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 Unit 4 Natural Disasters主要讲述了自然灾害的类型、对人类的危害和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所以第一层预期教学目标以熟读课文为主,能够用简短的语句描述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听懂一些关于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并讨论相应的安全措施;第二层预期教学目标以掌握本单元词句为主,熟知关于自然灾害的一些表述和正确发音,如disaster、earthquake、tornado、flood 等,熟悉固定句型和短语,如 come to an end、in ruins、collect water and food if you can等,为后续的写作积累素材;第三层预期教学目标以理解运用为主,能够很好地理解新闻报道,能够简要模仿新闻播报,报道突发的自然灾害,提升写作技巧。从这些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它们是逐级递进的关系,同时帮助教师在教学设计前厘清教学的重难点和能力培养的需求。
(二)以学生的预期目标为基准理清评价依据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在完成教学内容后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属于滞后性评价,发生在教学设计之后。换言之,如果评价效果不佳,还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返工。在“逆向设计”的课堂中,评价活动被放在教学设计前,能够帮助教师获取教学信息和改进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设计评价依据时,要以能体现学生的预期目标为基准,设计出能够正确反映其学业效果的评价标准,体现其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4 Natural Disasters中有不少关于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在制订评价标准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报道某一自然灾害,如地震,并从多个角度介绍国家的救灾措施。为达到课堂精细化效果,教师可以进一步细化表现型任务及其具体评价指标,如设定教学目标;定位被考查学生的角色,即新闻记者;让其他学生作为观众;创设具体的话题情境,让学生先向全班同学描述地震的危害、人们遇到灾害的无助和来自四面八方支援的结果,并组织语言在全班播报。标准则为体现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并陈述理由。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判断他们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学生之间可以展开对新闻播报的互评活动,这种互评会更有效,因为学生的学习背景非常相似,能够发现各自的不足;最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发现问题并积极改正。这样,在评估指标的设定中,教师能获得评估证据;学生更关注自己的角色,并对自己的任务有更清晰的认知。
(三)重视引导、拓展和拔高,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这个阶段是教师要考虑该如何设计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在本阶段,教师既要紧紧围绕前两个阶段的准备工作,又要注意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特点。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是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还是多种教学活动的综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很好地完成表现型任务,是需要紧扣句型的使用、发音问题,还是思维的拓展?什么样的教学资源和材料是达成这一单元教学目标最合适的?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4 Natural Disasters时,教师首先通过视频展现灾难突然暴发时人们在求生瞬间的反应,灾后牵动人心的救援工作,大自然的无情与人们的有情,这一切都牵动着学生的心,因为在他们生长的环境中发生过此类事件,能有效引起他们的同感。在探索部分,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与灾难有关的句型表达,督促他们准确发音和应用,引导其反思——如果自己是一名新闻报道人员,会着重报道什么内容。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增补一些内容。最后,学生要将自己的报道内容先形成文字材料,读熟练后再在全班展示。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学生巩固了词汇发音,提升了语言组织能力,还增强了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三、反思与结论
以上课例在设计过程中体现了逆向设计模式中的“WHERETO”原则(Wiggins&McTighe 2005)。W(Where and What)代表学习方向和为什么学,也就是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的;H(Hook and Hold)代表吸引和保持,如何在上课伊始就吸引学生的专注力并使其一直保持;E(Experience,Equip and Explore)代表探索和体验,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经验,使其能够很好地完成表现型目标;R(Rethink)代表反思,即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设计;E(Evaluate)代表评估,具体指由学生进行评价;T(Tailor)表示量身定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O(Organized)代表组织,即教师合理组织教学活动,以期获得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逆向设计模式”是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尝试。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只有不断尝试,才能不断进步,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 上一篇: 聚焦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以Unit 3 Where did you go?Part B Read and write为例 2024-12-27
- 下一篇: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路径研究 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