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刊号ISSN:1009-8852 | 国内刊号CN:12-1319/G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双减”政策下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2024.11.29
在以往的作业设计中,英语教师总是设计一些非常死板的作业形式,大多集中在教材的课后练习、单词抄写、配套的练习册或者试卷上,很少设计操作类、实践类作业(陈强云 2020)。长此以往,这种枯燥的模式会磨灭学生的作业兴趣。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教师须认真研读“双减”政策的内涵,并依据其对作业提出的要求,改变自身的作业设计理念,不断优化作业形式,注重对动手操作类、课外阅读类、电影配音类作业的设计,以强化学生对英语作业的兴趣,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探究中积累丰富的英语语言经验。 一、“双减”政策对作业设计提出的要求 “双减”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对校内作业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各科教师严格控制作业的“量”,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规范性布置作业,将作业的总量控制在学生可接受范围内,避免因给其带来过多的课业压力而逐渐磨灭其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要把握作业的难易度,依据班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安排“适量”“趣味”“个性”“有意义”的作业,避免出现机械、重复的抄写类作业,要不断探索并创新作业的形式,如课外阅读类、信息搜集类、观察生活类的作业,作业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提高其对作业的兴趣,使其在适宜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所得”“有所获”,最终优化作业设计的效果。 二、作业的教学功能 (一)检测教学效果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一般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及单元检测等检验学生“学”的程度和效果。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并不能使教师全面掌握班级每个学生的情况,也不够及时、准确和细致。例如,课堂上的提问、练习会受到课程固定时间的限制。相比课堂提问、练习及单元检测,作业才是帮助教师及时、准确、深入地检测课堂“教”与“学”的实际效果,促使学生查漏补缺、教师调整下一堂课的教学策略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弥补课堂漏缺 有些英语知识的习得仅凭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无法完成的,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完成相应的预习或练习能够为课堂上的精讲作好铺垫和提供辅助。此外,为了避免学生“学了忘”,教师往往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强化其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作业是课堂的有效延伸,通过完成多样作业让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课堂上无法全面掌握的漏缺(黄爱波 2020)。 (三)培养创新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传输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更要加强对他们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要通过课后作业唤醒、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其通过大脑思维发现、感知、分析并探究生活中的语言知识,一方面使其在作业中运用所学;另一方面使其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使其获得综合性发展。 (四)促进师生交流 作业评价是作业设计环节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体现了师生间的互动。例如,教师需要检查、批改学生完成的作业,通过查阅了解班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思想动态,了解他们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谢松雷 2020),从而针对缺陷进行指导。学生也可以参与作业评价,通过自评、互评了解自己英语作业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教师的指导意见及时改进,以取得进步,并增加与教师的交流。 三、“双减”政策下设计英语作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充分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爱好及特点安排课后作业,有意识地减少作业的“量”,不断探索并创新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使其主动参与作业活动,提高作业完成的“质”,最终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 (一)“趣浓”:符合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充满趣味、独特的英语作业更容易唤醒学生探究的热情,因此,教师须提高课后作业的“趣”,结合初中生的发展特点布置作业。只有让作业形式符合学生的特点,才能调动其学习兴趣,使其对英语知识产生好奇,促进其主动建构学科作业,提升完成课后作业的积极性。 (二)“量少”:减少作业的量,提高作业的质量 “双减”政策对课后作业的“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即教师布置的作业要让学生在半小时内能够完成。如果教师布置的作业“过量”,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他们娱乐、休息的时间。因此,教师应减少英语作业的“量”,让课后作业从以往的“多而杂”转变为“少而精”,逐步提高作业的“质”。 (三)“效高”:注重过程探究,提高实际效果 英语作业的布置应体现实践性的特点,力求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其获得较深刻的情感体验,让其在具体的实践中感知生活中的英语,运用所学英语知识,通过最愉快的方式取得最大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亲身体验”“过程探究”的空间和机会(许家良 2020),以提高其作业完成的效率及效果。 四、“双减”政策下初中英语作业的创新设计策略 (一)设计课前预习类作业,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 课前预习类作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教师不能一味要求学生对单词进行抄写、对语篇材料进行阅读练习,而要给其提供更多“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机会,使其成为英语学习的中心,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有用的语言信息和资料,初步掌握新授内容。在此过程中,可以使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并为课堂上的英语学习作好铺垫,节省“教”与“学”的时间。 以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 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为例,教师设计了一项课前预习作业。首先,教师把本单元所涉及的单词、句型,以及物品的制作材料等相关素材整理、制作成一个4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并通过微信群发送给学生,让其及时接收,并结合微课对单元内容展开预习。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直观地掌握重点单词,如 chopsticks、coin、fork、blouse、silver、glass、cotton、steel等,以及句型,如“This ring looks nice.Is it made of silver?Yes,and it was made in Thailand.”“What is it made of/from?”等,同时了解一些日常用品的制作材料,增加生活常识。如果学生不了解某些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可以上网自行搜索,了解硬币、筷子、衣服的制作过程及材料等,充分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二)设计动手操作类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不能一味设计书面类的重复性作业,否则会磨灭初中生对英语作业的热情,削弱他们完成作业的效果。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总体特点,尽可能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类作业,给其提供更多实践、体验的机会,鼓励其设计英语贺卡、英语手抄报等,让其在操作过程中运用所学英语知识,从而培养其创造能力。 例如,在中秋节之际,教师设计了Celebrate the Mid Autumn Festival手抄报的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画笔、白纸制作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开发他们的潜能。这样,学生既能结合以往过中秋节的经历绘制,又能从网络上搜索古人过中秋节的习俗,制作英语手抄报。某学生立足自身的真实经历,画了一幅和家人一起赏月的图画,并在旁边配上文字:“The Mid Autumn Festival is a wonderful festival.On this day,you can sit with your family,eat moon cakes and enjoy the moon...”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手抄报作业拍下来发到班级群里,便于教师及时接收并展开评价。学生通过完成一幅幅精美的英语手抄报,极大地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设计口语表达类作业,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设计英语作业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而是使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习得多项能力,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具备关键技能的人。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以知识为主”的陈旧观念,多设计口语表达类作业,鼓励初中生和家人、学习伙伴围绕生活中的某件事情展开英语交际,并大胆表达,强化英语口语技能,感受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例如,教师设计了一项学生和家长、同伴合作完成的口语表达作业,让他们回家后和父母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如果学生家长的英语水平较低,则可以选择和同伴结为一组展开口语交际。例如,在吃晚饭前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服务员”和“消费者”两个角色,展开交际。某学生扮演了消费者,他的爸爸扮演了服务员,他的妈妈负责录制对话视频。对话内容如下: 消费者:It’s time for dinner.What do you have in your shop? 服务员:We have rice,tomatoes,scrambled eggs,cabbage and potatoes.What do you want to eat? 消费者:I feel like some fish and chips for supper. 完成作业后上传至班级群,便于教师浏览、学生之间分享交流。在此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当然,和同伴之间的口语表达也是自由选择角色进行表演。 (四)设计辩论互动类作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作业设计中,学生的主体性很难得到充分发挥。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喜欢新奇事物的特点安排课后作业,尽可能设计辩论型作业,促使其在与他人辩论的过程中展现自身的风采,同时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使其从其他辩手处获取大量的有关信息,优化辩论与学习的整体效果。通过新颖、有趣的辩论互动类作业可以激发初中生的作业兴趣(朱淑贤 2020),让他们全力以赴地做好作业,主动搜集、分析辩论资料,并运用英语展开和谐、有序的小型辩论,提高语言运用、信息搜集、分析判断等综合能力。 例如,教师设计了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obile phones的主题辩论作业,将班级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正方观点:智能手机的优势更大;反方观点:智能手机的弊端更大。正、反方学生根据所持观点,自行搜集相关辩论资料,整理辩词。正方某学生论述:“Mobile phones can make our contact with others more convenient.We can express our miss for our loved ones through a phone call and a message.”反方学生则要针对正方的观点进行攻辩,如“Mobile phones will affect students’learning.”等。通过自由辩论,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并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 (五)设计课外阅读类作业,开阔学生的英语视野 有效的英语阅读对开阔初中生的英语视野、帮助他们积累大量的语言知识、提升他们的英语理解能力等有不容小觑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寻求恰当的时机,设计课外阅读类作业,向学生推荐一些趣味性、故事性强且具有教育价值的英语书籍,使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督促其每天坚持,从而提高其英语阅读能力,丰富其精神领域,使其英语素养得到提升。 例如,教师向学生推荐了趣味性较强的英语小说——Gulliver’s Travels,要求其在课后阅读,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搜索同名电影并观看。例如,针对“格列佛(Gulliver)在小人国冒险旅行”的片段,让学生结合电影片段再到原版英语小说中阅读,了解格列佛的奇遇。同时,教师事先安排了几个问题:(1)What did Gulliver do after their ship crashed against the rocks?(2)Why did Gulliver fall down on the beach?(3)What did the small man do?等,让学生在读完“小人国”片段后思考,并在下堂课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答案,从而促进其英语阅读力的提升。 (六)设计电影配音类作业,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 大部分学生喜欢看电影,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经典的英语电影作品,鼓励其从中选择一部自己最喜欢的为其中的人物配音。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初中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发展其表达能力。此外,当代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紧张,电影配音类的作业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提高其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其体会英语课后作业的“趣”,从而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 例如,教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鼓励每个小组自行到网上搜索4—5分钟的适合配音的电影片段,视频中必须包括英语字幕,尽可能保证有2—4个角色在对话。学生搜索到几部经典的电影,如《当幸福来敲门》《泰坦尼克号》等。学生先把电影片段中的台词背熟,然后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语气、语调、动作进行配音。需要注意的是,要对配音过程进行录像或者录音,最后把各组的音频上传给教师,便于教师对各组表现进行打分。通过配音类作业可以有效锻炼初中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展开多元作业评价 教师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主导者,在作业评价中有很大的“发言权”,因此,通常教师掌握评价的“主动权”,即由教师对初中生的作业展开评价。但是,学生也是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参与者,同样拥有参与评价的权利,因此,要强化他们评价的“主动权”,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展开多元的作业评价(黄娟 2020),实现多主体参与评价。 教师要组织学生自评,如通过建立“个人档案库”、记录英语作业的收获等方式进行自我评价,全面审视自己的英语学习过程,从而发现自己的优点、不足,形成客观、清晰的自我认知,进而不断地鼓励自我,形成独立人格。以电影配音作业为例,学生反思自己在配音过程中是否准确把握了人物的语气、语调、情绪等。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互评,营造客观、开放的评价氛围,利用多媒体播放其他组成员的配音作业,让其指出作品的优、缺点,积极学习对方的长处,指正不足。在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养成互帮互助的习惯并提高相应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对各组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成果进行总体评价,主要评价其模仿的语言是否流利、清晰、逼真,模仿的表情、动作是否到位,并进行打分。 综上所述,英语教师要按照“双减”政策中“减负”“提质”的现实要求,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在准确把握初中生发展总体状况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后作业,注重对作业形式的创新和改变,提高课后作业的实践性、体验性等,让其在深化所学知识的同时积累大量的语言实践经验,从而使其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升,最终提升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