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刊号ISSN:1009-8852 | 国内刊号CN:12-1319/G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浅谈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思考

2021.08.20

教育教学论坛

一、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义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号召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坚定信念,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支部的党建工作,提高活力和发展潜力,对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起到重要支持作用。

二、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发展中的存在问题

(一)学生特点需要引起重视

2018 级学生开始,“00后”已成为大学生主体迈入高校生活。他们生长于观念开放、物质丰富的时代,在社会提倡自由、平等、开放的背景下,独立、自主、个性似乎成为了他们身上的标签。“00后”的成长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与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时代为“00后”大学生提供了海量信息资源,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其思想关注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能向多领域扩展、发散。但学生在接受各种信息和文化冲击的同时,由于对信息的筛选和甄别能力不足,影响着自身“三观”的发展和形成。[1]

(二)党员培训体系有待加强

根据我国的共产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作为一项长效工作,党员教育管理对于提高党员素质、强化队伍建设质量、激发党组织活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①培训方式简单,学生参与度不高。当前,院校的培训方式以集中教育为主,活动多采用开会学习,创新不足;内容一般为学习理论著作、党中央文件和重要讲话精神等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单一。②培训对象分层,党员间交流不足。学生党支部开展的活动和培训主要围绕发展对象,并非面向全部学生党员,学生党员与积极分子缺乏互动交流,支部经验传承受阻,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充分展示。③教育管理后劲不足,党性修养弱化。由于高职院校学制3年,其中包含半年甚至一年的实习期,在校时间较短,容易造成重发展轻培养的格局,对于党员的后续教育监督工作不到位,削弱了党员教育的长效性,部分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弱化,后劲不足。

(三)支部制度建设仍需完善

①对党员日常管理制度了解不深,影响落实效果。学生对“三会一课”、“两学一做”、民主生活会等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理解不到位,认同感不足。在教育管理中,内容选取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密,开展过程中缺少民主氛围,讨论效果欠佳;不能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导致落实效果差。②培养期面临交流少、开展教育受限等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培养主要在二级学院层面,接触群体为本学院的学生党员,与其他学院之间交流欠缺。③考核激励监督制度需加强和完善。当前的党员培训,考核过程中受主观因素较多,因此考试成绩占总体衡量的较大比例,对于过程性的考核缺乏相应机制,考核结果可能存在偏差。对于支部内成员,由于缺乏激励制度,容易导致开始雄心壮志,之后干劲不足、工作懈怠的状况;而监督制度的落实,则关乎支部党员的自我约束,监督制度的不明确,可能是支部内出现成员敷衍了事、组织纪律混乱、支部效率低下等问题,不利于党支部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向前。 [3]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支部制度建设,推进常态运行

制度建设,是确保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前提,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深化的有力保障。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对于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要求。学生党支部的建设需要紧跟党的步伐,不断深入理解、不断吸取经验、不断推陈出新。①落实党员日常管理制度。以“三会一课”、谈心谈话等党员教育制度为契机,创新发展做好党员日常管理。党课培训除了学习党的理论知识,还邀请学院书记、院长等领导到场主讲。定期开展组织生活会,会前充分准备,由学生书记带头,针对一年或一段时间的工作,总结经验、提出批评与自我批评,其他党员进行点拨、交流思想,提高支部内民主互动氛围。②促进支部文化延续和传承。党员个人、支部委员、指导老师要经常对党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经验。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制3年的特点,大三学生面临毕业实习压力,与大一大二的支部成员沟通联系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部文化建设的传承和支部向前发展的步伐。因此,出台相应的总结制度,对经验教训形成文字记录,及时总结并分享,把成果扩大化、常效化和长效化,形成支部经验,每一批的党支部成员都能借鉴和参考,理解和传承。[4]③做好支部各项保障。深入推进党的思想教育,除了理论研究,还需要亲身实践。另外,学生党支部的经费支持仍需改善。大部分的党支部没有专项经费,可研究设立专项的学生党支部的经费,完善使用事项和报销流程,促进各项活动开展和宣传教育工作。④加强党员继续教育。经济全球化、互联网发展、信息多元化等背景下,外来信息的混乱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三观的建立,使其理想信念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党员管理不能松懈,把继续教育贯彻整个大学阶段,养成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习惯,坚定共同信念。

(二)创造沟通平台,加强各方交流

①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增强支部交流。为适应时代对高校党支部的要求,教师党员应自觉承担表率作用,努力锤炼、提高提高思想素质和能力,适应世情、学情、校情的不断变化,调动和激励支部学生的积极性。②尊重学生个性,师生之间平等交流。00后逐步成为学生党支部的主要成员,受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思想上更加追求独立和平等对话。因此,支部指导老师要跳出传统思想的禁锢,改变一言堂的风格,尊重学生个性,在平等沟通的基础上循循善导,因材施教,实现良性引导和培养。③开拓渠道,加强支部内外交流。一,加强与其他二级学院党支部的联动,提供学生党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机会,有助于支部的创新活力的发展和学生党员的共同进步。二,加强与学生会、社团组织间的协作交流,探讨共同开展实践活动,提高活动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实现物质和人才资源优化结合。三,加强党支部内学生交流,在组织学习、开展活动时,交替采用抽签和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分年级抽签组成学习小组,让小组内融合不同年级甚至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促进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学生党员之间跨年级、跨专业交流和学习,有助于学生间分享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经验,丰富党内生活,学生党员能在其中带动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朋辈效应,共同提高。

(三)创新推动,增强支部活力

当下,部分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中,组织生活较为单一、模式僵化,学生当“观众”和“听众”为主的组织生活影响了支部的活力和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并且,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课时任务紧、时间难统一、场地不固定、经费不保障等问题,探索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①运用新媒体,打破时空局限。2019年,“学习强国”平台横空出世,引发一股学习的热潮。学生可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不仅可以通过平台查阅到国家新闻、党政理论等权威资讯,减少搜索时间,而且通过平台中自带的积分功能,积分群内公开,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强化学习的动力。②强化学习活动意义和宣传。对于集中开会、学习、讨论等的组织活动,形成会前思考、会中学习、答疑解惑、会后总结的步骤,提高会议质量;并且对于活动的组织和会议成果,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易班等平台,把党建工作中的学习和活动进行有效宣传,增强党支部和学习效果的广泛影响。③丰富组织生活,提升活动水平。开展组织活动,可以结合时政热点,结合现实需要,结合学生特点,有计划进行。在组织中,积极与学生会、学生社团等部门联合联动,发挥学生主观创造性,丰富志愿活动内容和范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活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