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教育调研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实践研究
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落实在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重点落在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而课堂教学效果就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研究在主题教育调研背景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会、听取督导员汇报等方式在区内5所高职院校中展开调研,收集相关数据,从数据分析汇总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进行诊断,并在新形势下,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不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样有助于反思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对目前高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成效从某种程度上是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效果上,近年来各类教育教学改革也集中在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上,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改革理念没有得以落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特色和优势没有突出显现。
(一)从教师方面进行分析。①教学思路、理念仍比较刻板。②教学方法单一,职业性特征没有得到充分体现。③师资配备不足。对5所高职院校评教情况调查显示,其中很满意的只占31%,有45%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效果有待改进,还有9%认为课堂教学效果不满意,老师讲课没有启发性,布置作业没有及时批改,课堂管理松散,老师对学生关心少,讲课讲得不好,甚至觉得没有收获。
(二)从学生方面进行分析。①学生学习动机缺乏,主动性发挥不够。②学生对核心课程满足度偏低。学生对于有职业竞争力的专业核对课程的诉求很大,但是大部门院校的核心课程缺乏吻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的课程体系。
(三)从教学管理方面进行分析。①“粗放型”的教学管理模式尚未改变。对于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隐形慢性问题不及时解决,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②质量文化尚未形成。教学质量的监控的内容不能浅窄地理解为对课程的监控,而是应该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覆盖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以及教学管理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需要教务、学工、人事及相关行政部门、教学系部都参与其中。通过学者已有的调研数据,教学运行和监控管理存在各自为政现象,缺乏协同监控等问题。
二、课堂教学改进的基本思路
(一)以教学为核心,体现职业性。职业性是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学生专业技能、核心职业技术能力都将融合课程体系的建构中,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围绕“1+X”证书对应的能力提升,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引进先进的行业企业的岗位标准和行业标准。“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和“项目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导向。更新教师的职教理念,引进“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专业老师的培养力度,通过企业劳模、大师等的引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二)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主体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课堂教学实施的重要关注点。所谓“教学无类,教无定法”,分层教学、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课堂致胜的法宝,体验性、演讲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将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课堂+活动”“理论+实践”等方式采用将代替传统的“满堂灌”的讲课方式;慕课、翻转课题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是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进行课堂设计,补充和冲击着传统的“讲授”型的授课方式。
3.质量监闭环控原则,重在改进。教学质量的保证体系作为人才培养质量重要的保障,是根据“需求导向、自我保障、多元诊断、重在改进”原则,强调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是自我诊断、自主改进机制运行开展教学改进工作,从学校层面、专业与课程层面、教师与学生层面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体系,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协同监督和多元评价。
三、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探索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落实绩效工资改革,完善教师培养、评价、考核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①建立较完善的新入职教师培养体系。加强新入职教师的培养,每年定期举行新进教师基本功比赛,促使新教师掌握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技巧;利用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增强专业教学与专业开发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对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指导的能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能力等。②以教学竞赛为抓手,提高教师竞赛获奖能力。一是组织院内竞赛。可以根据学院的双高建设的师资目标,每年定期举办各种教学能力竞赛等多种方式,竞赛的项目要具有连贯性,注重打造院内竞赛的品牌,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二是组织院外竞赛。学院根据教育厅教学能力竞赛,通过加大奖励力度,选派一批实力强的老师获得竞赛名师,以点带动,形成竞赛氛围,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③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选拔一批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加强创新团队建设,鼓励教师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学,做到科研、教研、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二)提高督学管理水平。利用超星智慧课堂等现代化手段进行实时监控课堂,要求教师加强课堂管理,从学生的课前准备、上课发言、作业提交等进行细化,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到课率、及格率。教学管理部门和实训管理人员要加强巡视和检查的力度,定期公布数据,及时进行整改。另外,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增强讲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减少多余的讲解和无意义的提问,提升学生课堂关注度。
(三)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基于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进修教学方法改革,深化“模块化”、“项目化”、“混合式”教改革教材与教法改革,升级历史一体化的教学实践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不同专业群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现代学徒制专业试点工作,创新推行校内课堂、网上课堂和企业课堂“三个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升级网上课堂,搭建智慧学习平台,实现“三个课堂”实时连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建立师生互动、企业深度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四、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和督导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管理细致,分解管理内容,细化管理环节,规范管理行为,明确考评标准,注重过程管理,提高管理效益。教务科研处做好“查、研、评”工作,“查”即不定期巡查各班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向督导处反馈情况;“研”即从出卷、考试到考后分析、讲评各个环节,要进行总结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评”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学生、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报告,让教学系部进行及时诊改。
质量督导处注意将“督教、督学、督管”结合起来,加强常规督导检查,要加强课前、课中、课后的督促检查力度,重视师生的问题反馈,落实整改措施,强化跟踪检查;加强教学目标考核和质量监控,利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搭建监控平台,优化督导流程,有效解决教学管理中“督而不管”的问题,杜绝提前下课、擅自调课等现象。
此外,进一步完善监控与评价机制体制建设。完善院、系、学生三级监控与评价机制,利用“互联网+”搭建实时监控平台,发挥监控与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树立质量文化的理念,鼓励全员参与,教务科研处、质量督导处和教学系部需承担起监控和评价的职责,多方措施实施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提高体系实施的有效性,以达到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 上一篇: 《歌德谈话录》中的翻译观与教学实践 2025-01-14
- 下一篇: 网络育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网络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 202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