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刊号ISSN:1009-8852 | 国内刊号CN:12-1319/G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

2021.09.03

教育教学论坛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对高质量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国内许多高校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也相应地做出调整与改革: 从在英语读写课中探讨课后的句子翻译练习,到讲解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段落翻译部分,再到开设专门的大学英语翻译课程,这些举措使非英语专业学生了解了一些基本翻译知识,翻译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然而尽管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学到了一定的翻译技巧,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时间有限,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得到充分翻译练习。而在课外进行翻译练习时,学生对自己的译文恰当与否,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这造成学生翻译实践水平难以明显提高,无怪乎四六级翻译考试中各种会出现各种版本的错译死译和中式翻译。

因此,要探索出一种创新型翻译教学模式,需要大学英语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微信的日益普及及其功能的多样化,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从引入翻译工作坊的基本概念入手,结合微信平台的优势,构建出一种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旨在弥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学生的翻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翻译工作坊”的定义

 “翻译工作坊是一种以项目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集教学、实践和研究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1964 年,保罗·恩格尔(Paul Engle)首次提出“Translation Workshop”这一概念。1993 年,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埃德温·根茨勒(Edwin Gentzler)认为翻译工作坊的本质是通过翻译学习翻译,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1] 2010 年,我国学者李明把翻译工作坊这一概念引入高校翻译教学。结合国内翻译教学研究的实际情况,李明、仲伟合认为翻译工作坊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并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进行见仁见智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通过不断协商,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同的译文的一种活动。” [2]

让学生在翻译中学习翻译翻译工作坊教学为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翻译工作坊搭建了一个合作翻译的训练平台。工作坊内,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翻译任务,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提高翻译技巧在讨论中完善翻译技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翻译工作坊教学相结合,可以弥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创建出一个课内外交互学习的实践环境。

三、微信平台“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弥补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不足:

传统大学英语授课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和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翻译理论及技巧、接受教师的标准译文、聆听教师的点评,缺乏主动性、创造力及探索精神。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关注的主要是结果(学生的译文) ,即教师用标准译文与学生译文进行对比,来评判学生译文的优劣。因此,教师不了解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思路,也容易忽视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及提高他们在翻译学习和实践中的兴趣。

翻译工作坊的本质是一种合作的学习模式。微信平台上建立翻译工作坊,是在大学英语课堂之外搭建了一个合作翻译的训练平台。工作坊内,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翻译任务,在合作中提高技能,在讨论中加深理解。学生有问题可以直接问老师,微信群内交流,减少了课堂教学的压抑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充分发挥微信平台的优势

微信是一款由腾讯公司推出的交流软件,是一种融合文字、语音、视频等为一体的互动型软件。微信的多样化功能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1.突破课时限制,课上课下一起学习

微信的教学模式,让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课堂、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空间。课堂上的学习可以延伸到微信平台,课上课下一起学习。

2.多种微信功能,丰富了教学内容

微信在功能上比较齐全,微信公众号还有分享功能,微信小程序背单词、微信群中打卡、语音、视频等多种呈现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学习的多样性。

3.使用微信平台,打造第二课堂

教师在微信群内的分享课件,或者利用各种微信的公众号、小程序等,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英语学习。微信群的交流也可以实现实时的互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和老师直接的沟通和交流。

四、非英语专业学生微信平台 “翻译工作坊”教学设计

(一)翻译工作坊设计流程

1.组建团队。

班级学生根据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若干个项目小组(4~6人一组)。项目小组设立组长一人,协助教师负责项目任务的实施并组织小组讨论。组长建立微信翻译工作坊小群,组织组员进行小组讨论。项目小组成立后,在任务完成之前不再进行变动,以保证其稳定性。

2.团队协作翻译

团队协作翻译分七个阶段:准备阶段:在翻译任务下达后,各小组开始查找资料,建立翻译高频词和术语库,借助于微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初译:小组和组员各自负责各自的翻译任务,完成初译;小组内部交叉审阅:初译完成后,项目组成员通过微信语音或评论功能,就给出的译文展开讨论和交流,对于组员的翻译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并进行相应的修改。交叉审阅和集体讨论后,对所分配的翻译任务确定翻译终稿,登录微信小程序金山文档,填写自己小组的译文。等待其他小组的互评;小组互评:各小组完成各自的任务后,进入互评阶段。将自己的译文同其他成员的译文进行比照分析,对译文的质量、技巧的运用、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填写小组互评;教师总结:协作翻译和互评完成之后,教师在微信平台发起讨论,总结各组的翻译,就各译文在对原文的理解、用词的规范准确程度、译文的表达的适切性以及文体风格的再现等方面做出总结;成果展示:学期结束,以翻译小组为单位,就本学期所学的内容做一个简短的报告,利用PPT形式对翻译工作坊的收获和成果进行展示,成果展示不仅仅是展示翻译的最终稿,还应该是对整个项目翻译工作的一个总结;项目评价:在翻译小组成果展示后, 教师对其翻译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提出合理建议,评价译文质量;并总结翻译活动中有价值的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翻译活动中的创新之处。其他小组可以进行互评,彰显评定的公平性。

(二)以学习过程为考核重点的评价体系

针对学习各环节进行考核。对学生完成任务所表现出来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翻译技巧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一个翻译技能考核结束后再进行下一个技能的学习,循序渐进。考核成绩由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构成,过程性考核占70%,终结性考核占30%。过程性考核包括基本能力考核、小组合作能力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基本能力考核:总分30分,包括小组合作(15分)和工作坊课件学习情况(15分),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词汇和语法等基本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基本学习能力;翻译能力考核:总分70分,包括阶段性测试(30分)、工作坊任务完成情况(20分);小组互评(20分)评价等级分五等,优秀90-100,良好80-90,中等70-80,及格60-70,不及格60以下。

五、结论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翻译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并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互联网时代,借助于微信平台展开的翻译工作坊将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教学平台。微信的即时性和丰富的资源给翻译教学带来诸多便利。微信平台的使用,为创新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使翻译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教学+实践+研究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