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思维可视化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引言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成为高中英语课堂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在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发展过程中,思维可视化的理念逐渐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相融合。
一、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内涵
2001 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指向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课程目标结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高对心智、综合人文素养的关注。2014 年3 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这一关键概念,强调英语学科课程要服务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突出英语学科的育人功能。2018 年初,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于2020 年再次校订),并将核心素养的内容总结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语言能力处于核心地位,构成学科基础要素,其内涵可总结为感知与领悟,内化与整合,解释与赏析,交流与创建;文化意识是价值取向的体现,其内涵包括比较与判断,调试与沟通,感悟与内化,认同与传播;思维品质体现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其内涵可总结为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断,归纳与构建,批判与创新;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条件,其含义可总结为主动与进步,监控与调控,选择与获取,合作与探究。
二、思维可视化的定义、途径和重要意义
(一)定义
思维可视化指把抽象笼统、无形的思考方式和思维轨迹通过清晰具体、有形可见的文字、图形等方式呈现。20 世纪60 年代,东尼·博赞(Tony Bozan)发明的思维导图(Mind Map)是思维可视化研究的起源。而“思维可视化”这一概念来自外国学者蒂什曼和帕尔默(Tishman&Palmer),可归纳为通过任何可观察的形式对个人或群体的思维、问题、推理或反思的过程进行记录。在我国,最早提出思维可视化概念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学者刘濯源,其提出利用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呈现原来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考路径及方法,旨在实现“琐屑知识系统化、隐性思维显性化、解题规律模型化”(王保昌 2020)。
(二)途径
思维可视化可以使用的工具多种多样,在各行业的应用很广泛,如图示、写作、语言等。思维导图和思维图是实现思维可视化的常用图式工具,后者又可划分为圆形图(Circle map)、树形图(Tree Map)、流程图(Flow Map)、复流程图(Multi-flow Map)、气泡图(Bubble Map)、双气泡图(Double Bubble Map)、括号图(Brace Map)、桥型图(Bridge Map)。语言也可以作为思维过程的表述方式,如通过有中心、有序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问题链,促进学生理解,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有声思维法是写作中常常采用的一种途径,可以通过语言表述写作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多样的思维可视化方式和工具承担的具体功能,起到的具体作用是不同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类型、体裁选择最佳的可视化途径。两者只有在高度适配的情况下,才能起到恰到好处的积极作用,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才能更好地扮演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工作的研究者,实现从“知识‘灌输’型”教学向“能力发展型”教学的转变(赵博 2013)。
(三)重要意义
世界已经进入爆发式发展、突发性变革、结构性调整的新时期,多极化的拓展、全球化的深入片刻不息(尤小平、崔允2017)。信息膨胀、传播加速、文化多样化的现象演变加速。在复杂时代背景和汹涌历史洪流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大国外交的世界情怀,因此语言成为世界各国人民连通心意、共享期盼的纽带(梅德明 2018)。当我国进入发展时期,进入世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时,基础英语教育又步入一个改革发展的崭新时期。在中国迈入发展新时代,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基础英语教育也进入了改革创新的新时代。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深度学习,需要教师将教学聚焦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需要课堂以激发思考、鼓励表达的形式呈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实现主观能动性的激活,思维创造性的迸发,知识迁移的内化。
《课程标准》提出:“思维品质能够反映学生在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水平,其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并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教育部 2020)思维隐性地发生在人的大脑中,往往被忽视(郑鸿颖 2019)。思维可视化的核心是当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时,通过外显的方式呈现其思维的内容和过程,即通过语言、写作、绘画、建造等方式呈现思维的内容和过程,对思维进行分析、反思和改进,从而发展更好的思维(Salmon 2008)。这种显性的思维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增强思维意识,提高思维品质。统观教育现状,应试教育的观念和模式已深深刻入学生、家长及教师的大脑中。在学校里,教师仅仅根据考试内容进行知识“灌输”,课堂时常缺乏趣味性,氛围感缺失,思维引导不够,价值升华不足;学生常常陷入知识内化不充分,课堂状态表现不佳,考试焦虑不安的混乱中;家长也因此而被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漩涡里。
可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课堂亟须转型,作为课堂的设计者、学生的引领者、家长的协助者,教师应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从教育理念入手,从课堂每一个细节着手,改变“灌输”式教学,摒弃应试型课堂呈现,以此带动学生改变学习思维和方式,使其不再困于兴趣缺乏和主动性不足的学习状态,不再呈现分析和思考流于表面的课堂表现,摆脱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缺失的学习困境。
三、思维可视化理念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一)教学案例
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以思维可视化工具为教学手段,以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1 Back to School 为例,探究思维可视化工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课堂内容
该单元主题围绕“人与自我”展开,具体话题是“校园生活”。该单元阅读板块是一篇演讲稿,主要陈述了一位校长在开学典礼时对全体高一学生的致辞。
2.课堂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及使用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及句式表达,学会使用有效阅读策略,准确获取文本信息,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能够利用可视化工具深入分析文章结构,获取细节内容,总结归纳,回答问题,并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预测现实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学生能够根据前面的内容进一步深化话题,提出价值导向和能力提升方式,如面对困境所需品质及如何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培养这些品质。
(二)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兴趣激发,思维调动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容易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其思维,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教师获得最有效的课堂反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营造有利的学习环境,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Warming up】
教师以阅读文章的音频第一段开启课堂,通过声音和语言营造开学典礼的校长致辞氛围,引入话题。
Q1:How do you think senior high school will be different from junior high school?
Q2:What do you think the principal will talk about in his speech?
教师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在黑板上写下答案,以便与文章内容对比,检验预测是否正确。这一部分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对本单元话题的兴趣,使其充分发挥想象力,参与话题讨论,为后续文章阅读作铺垫。
2.阅读展示,研读深入,能力提升
略读和精读结合,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及段落主旨,完成括号图;回答课后问题,补充括号图,将文章的结构、内容以更清晰的方式呈现。
【Skimming reading】
Activity 1:Read for structure
教师让学生进行第一遍略读,注意文章结构分布,找出每段的主题句。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个括号图,共分为六个点,每段的主题句对应一个括号图分点。
Read the speech transcript and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for each paragraph.
Activity 2:Read for details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第二轮阅读,主要从第三到六段的内容中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Q1:What difficulties will students face at senior high school?
Q2:What does the headmaster have confidence in?
Q3:What kind of help can students get at school?
Q4:What positive attitude should students cultivate?
教师在黑板上根据题目答案所在段落对应Activity 1 的括号图继续向下分级。
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完成括号图的行为中可以将自己隐性的思维过程显性化,呈现清晰的思维轨迹,然后进行自查自纠,不断修正思路,最终实现比较成熟、完善的篇章理解。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思维的漏洞或偏差,及时引导和给出建议,达到于学生而言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都最有效的课堂效果。
3.课后延伸,引导反思,提升思维
目前大部分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逻辑性培养及提升,这一点会阻碍他们目前甚至未来更高层次的思维发展。批判性地看待问题和逻辑性地处理问题,需要把无形的思维过程以一种具体可见、条理清晰的方式呈现,而这就是深层次思维与可视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师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层层递进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从表面现象开始,步步深入,渗透到问题本质。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
【Critical thinking】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拓展文章School Life in the UK,让他们边读边对比自己在中国的学校生活与文中的描述有何异同。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个双气泡图,左边的气泡图核心为School Life in the UK,右边的气泡图核心为School Life in China。
Q1:What is school life in the UK? Look at the mind map from the passage.
Q2:What is the school life in China? Think about it.
Q3:What is your dream school like? Write about it and give reasons.
Q4:What do you think may be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s at senior high? / What will you do when meeting them?
教师通过阅读话题的拓展和深入,调动课堂讨论,对比中西方校园生活差异,同时激发学生对自己理想校园生活的想象并给出原因,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校园生活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以及该如何应对并解决这些问题,以此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联想能力、预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Logical thinking】
结束以上环节后,学生可以清楚中西方学生在校园生活的基本情况及异同点。这时,让学生构想自己理想的校园生活,预测可能出现的困难与挑战。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在学校面对困难时需要具有哪些品质,以及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这些品质。
Q1:What qualities do we need when facing difficulties in school?
Q2:How can we develop these qualities needed in solving problems in daily life?
通过问题的不断深入,学生能够从不同层面思考“校园”话题的关联话题,从表面现象渗透到价值判断和导向,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并应用于学习、生活中。
(三)读说写结合,提升综合能力,树立价值观念
语言与文化、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养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个学生成人成才的根基。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各方兼顾,培养具备正确价值观念、远大志愿理想、积极人生态度的学生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是新时代课程改革与课程实践创新的方向,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着力点。英语课堂作为文化连通的枢纽和渠道,要起到文化窗口作用,让学生透过这个窗口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借助这个窗口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教师让学生给外国朋友汤姆(Tom)写一封信,介绍中国的校园生活,让即将来中国进行交流学习的汤姆对中国校园情况有初步了解,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对此次交流之行充满期待。
结语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做到英语知识传授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并重,实现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共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更新、教学模式的拓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入思维可视化理念和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是大势所趋,顺应当今全球化发展潮流。教学实践证明,在思维可视化工具和手段的帮助下,学生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思维轨迹,便于在思维过程中自我检查并及时纠正,以此培养和锻炼逻辑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教师能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发现其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挖掘其潜力,为后续教学计划和培养方式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实现层次分明、深度有效、价值引领的高效教学。
- 上一篇: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Unit 2 This is my sister Section A 1a—1c为例 2024-12-26
- 下一篇: 基于语篇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探究 202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