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刊号ISSN:1009-8852 | 国内刊号CN:12-1319/G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国内近十年混合式教学研究趋势、热点及展望 ——基于CiteSpace 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2024.05.24

引 言

网络时代,信息化社会正逐步推动着高等教育的变革,学校的“围墙”逐渐在消失,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不断减少,传统课堂教学正遭受着网络教学的挑战。在网络上建立电子教室、电子黑板,学生在网络上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已悄然而至(翟红林、王海军 2000)。受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国内很多线下课程曾一度转为线上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常态,并呈现出高增长、多元化及本土化的特点。可以说,混合式教学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又是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再设计。

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逐渐兴起的教学模式,近十年在国内的研究进展如何?我们该怎样应对及完善这一日趋常态化的教学模式?本研究使用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工具和文献计量法,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对 2012—2022 年核心期刊所刊发的混合式教学主题的论文进行梳理及研讨,以期为国内后续该主题研究提供方向指引。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采用“高级检索”的方式,以“混合式教学”为主题,选择“北大核心”和“CSSCI”两个子数据库为期刊来源,匹配方式为“精确匹配”,发表时间设定为2012—2022 年(截止日期为2022 年12 月31 日),文献语言选定为“中文文献”;剔除会议、报告等不符合要求的文献数据,最终统计得到有效文献1 133 篇。

(二)研究方法

基于 CiteSpace 6.1.R2(64-bit)软件,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可视化知识图谱,对国内近十年以“混合式教学”为主题的核心期刊发文作者、机构分布及关键词进行分析,以了解当前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热点及前沿,并预测未来研究趋向。

二、基于文献分析的研究态势梳理

(一)年度发文变化分析

对国内近十年有关混合式教学研究的主要文献进行整理,得出具体数据见下页图1。

图1:2012—2022 年国内混合式教学刊文量分布与发展趋势

如图1 所示,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混合式教学研究的文献数量总体呈逐年增长的态势。2016 年之前,年发文量均低于50 且增长缓慢,可见这一时期学界对混合式教学的关注度不高。2016—2021 年,年发文量的增长速度加快,可见,国内学界对混合式教学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前景光明。同时,混合式教学研究尚处在理论上升与技术探索的萌芽时期,值得更系统地深入探究。

(二)作者合作分析

利用 CiteSpace 6.1.R2(64-bit)软件对筛选出的文章进行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其基本分布如图2所示。

图2:国内近十年混合式教学研究文献作者合作网络

图2 中共有320 个节点,140 条连线。由图2可知,虽然混合式教学研究人员分布广泛,但并未形成强大的核心作者群体。从宏观层面看,作者合作网络图的密度为0.0028,作者合作相对较少,分布较松散;从微观层面看,在部分连线和布局上,依然存在小范围的多人合作现象。结合数据和载文情况来看,北京师范大学的冯晓英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的数量最多,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改革等(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 2018;冯晓英、曹洁婷、黄洛颖2020),且该学者自2017 年起,一直密切关注混合式教学的国内外发展趋势。

另外,基于发文绘制文献作者突现图(如图3所示)可以发现,张成龙和李丽娇突现值较其他三位更高,均达到1.98,意味着两位学者在2017—2018 年发表论文的数量呈现突增突减的趋势(张成龙、李丽娇 2018a;2018b)。在两年间,两人多次合作开展实证研究,以慕课为线上教学平台,提出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改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满意度(田媛、席玉婷 2020)。

图3:混合式教学研究文献作者的突现情况

(三)发文机构分析

如图4(见下页)所示,机构间的联系较分散,大多为独立研究,尚未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合作研究团体。在学科领域分布方面,除了教育技术科学专业之外,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行业、材料科学、传媒等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也在不断地探索寻求适合本专业学生发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呈现出学科交叉的趋势;在理论关注与实践方面,混合式教学在高等教育或高职教育层面受到较多的关注,其研究机构主力大多为国内师范类高校及其下属二级学院,如教育科学学院等,而基础教育阶段相关实践研究相对欠缺;在合作研究方面,由于地域等不可抗因素的限制,机构间的合作较少,后续的跨学科和跨地域的合作需要加强。

图4:国内近十年混合式教学研究文献机构合作网络

三、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核心要义。通过词频(frequency)有助于了解某个领域的高频研究热点,把握研究风向和动态;中心性(centrality)是对某个主题与其他主题之间联系的表征;根据突发性检测值(bursts)可以探测某一热点或某一作者在一段时间内的发文增减趋势。利用CiteSpace 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得到节点图,选取关键节点绘制下表。

国内近十年混合式教学研究关键词节点相关值降序排列

总体上看,整个关键词共现网络呈现出教学理念本土化、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工具信息化的特征。现分述如下:

(一)教学理念本土化

国内研究者将“课程思政”(frequency=20;bursts=4.95)、“金课”建设(frequency=13)及“新工科”理念(frequency=13)融入混合式教学。在课程思政方面,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教育部 2020)。不少学者提出课程思政理念与混合式教学是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岳曼曼、刘正光 2020;孔翔、吴栋 2021)。在“金课”建设方面,教育部提出要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型和挑战度的“金课”,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诸多研究以文秋芳的“产出导向法”为理论基础,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构造大学英语(frequency=30)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文秋芳 2017;2019)。在“新工科”理念方面,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的新工科专业等工科课程改革面临诸多问题,如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互不相融、现有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课程内容与课时不匹配及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单一等,通过对课程进行顶层设计,融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热情和专业自信(管栋良、束蝉方、李明峰 2022)。

(二)教学模式多样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包括翻转课堂(frequency=99;bursts=6.34;centrality=0.11)、在线教学(bursts=4.06)、课堂教学(bursts=2.91)、自主学习(bursts=4.03)、实验教学(frequency=14)。国内许多研究者基于课堂现状与实践案例设计的混合式教学模型,从本质上讲,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网络学习的优势相结合(何克抗 2004)。不同的是,线上线下(frequency=31)教学在整个模式中各自占一定比重。

此外,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的首要前提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混合式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的能力,彰显了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迁(Richard&Myron 2004)。

(三)教学工具信息化

国内混合式教学研究主要以“雨课堂”(frequency=29)、“微课”(bursts=3.58)、“慕课”(frequency=58;centrality=0.16)等信息化教学工具为研究对象。在线教育技术平台因其跨地域性、低成本及高度整合性而备受课程设计人员的青睐,且在混合式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多次出现。程少云和杨芳(2017)以新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基于移动终端云班课的SPOC教学模式,对“生活英语听说”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结果表明,在智慧工具的辅助下,学生的成绩和能动性有显著提高。

然而,也有学者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基于微课和慕课的翻转课堂本质上依旧是“接受式学习”,且学生的完成度普遍不理想(王秋月2014)。所谓的“翻转”只是翻转了上课时间、地点及形式,不仅会使新课改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翻转回接受性学习,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难提高课堂效率。

四、研究展望

基于以上文献计量分析发现,将混合式教学模式注入新时代教育理念,完善并利用好智慧工具服务,营造良好学习生态和氛围,打造个性化学习方式等是国内近十年混合式教学的热点研究方向。然而,研究话题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课程设计过多依赖教育平台,尚未形成明确、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活动缺乏趣味性与真实性等。有鉴于此,混合式教学的未来发展还需在下述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拓展。

(一)完善平台服务,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教育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只能起到工具性作用,辅助教师完成教学设计和授课,并不能完全依赖其解决所有的教学难题(袁磊、陈晓慧、张艳丽201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学情、学科特点和平台服务项目等因素“择善从之”,选择最佳的教育平台,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其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要主动顺势而为,适时更新教学观念,提升职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做好线上教学平台和线下课堂教学的衔接,以适应新时期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的需要(马改艳、张玉新 2022)。

(二)健全教学评价体系,拓宽混合式教学评价标准

评价是主体在事实基础上对客体的价值所做的观念性的判断活动(赵明仁、王嘉毅 2001)。混合式学习效果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量化标准要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生生互评外,还可以加入计算机辅助评价或师生合作评价等。量规、问卷、访谈、基于标准的评价和考试评价等综合考量手段也应该贯穿混合式学习始终(李晓红 2017)。

高质量的教学要求教师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任务高效完成,同时能够吸引学生持续参与(March&Roche 1993)。成功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标准要做到有效、高效、有吸引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且指导规范教师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冯晓英、曹洁婷、黄洛颖 2020)。

(三)打造多模态混合式教学,营造良好教学生态

外语教学强调教学的多模态,而混合式教学本身也是多通道和多感官交互的学习过程(胡壮麟2006)。因此,将多模态理念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多媒介多感官地感知,激发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能增加师生间、资源间的良性互动,为课堂注入更多活力。

教师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营造良好教学生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同时,在教学中发现和培养其语言智能,启发其合作探索,以促进其语言智能、人际智能、逻辑智能等多元智能协调全面发展(胡壮麟2022)。

结 语

本研究利用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对国内近十年有关混合式教学研究的发文趋势、作者与机构合作网络布局及关键词研究热点进行解读,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作出展望。研究发现,“混合式教学”主题的发文量呈显著增长趋势,其中,高职和高校发文数量居多,但尚未形成大规模的合作探究社区;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教学实践融合,学科交叉趋势明显;混合式教学研究发展趋势呈现出教学理念本土化、教学模式多样化和教学工具信息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