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新闻英语”跨文化教学探究
一、研究背景
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课程思政的中心要义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教学实践,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引领他们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目的。课程思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二是将思政元素融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邱伟光 2017)。
“大学英语”作为实施大学英语教育的主要课程,其任务除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之外,还担负着提高他们文化素质、增强其跨文化能力的重任。教育部2020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可以在通用英语课程内容中适当导入一定的中外文化知识,且以隐性教学为主要形式,也可独立开设课程,为学生讲授与中西文化相关的基础知识。王守仁(2016)提出进行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教学要培养国际化素质,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能运用语言说服人、引领团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在大学英语课程的高级阶段开设英语文化类课程,“新闻英语”就是其中之一。“新闻英语”课程从英语新闻中汲取素材。这些素材题材广泛,深度各异,蕴藏与课程思政密切相关的丰富信息。课程思政是在“立德树人”的高度上提出来的。在大学“新闻英语”课程中,教师应贯彻“协同育人”理念,将英语新闻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立体、多元地运用于教学,真正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三者合一。在贯彻课程思政理念的实践中,教师既要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注意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把政治认同、家国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融入大学“新闻英语”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中接触鲜活、真实的信息,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
二、大学“新闻英语”课教学素材的选择
大学“新闻英语”课学习的第一步是了解其基本特征和要素。这就需要能清晰说明新闻英语特征,带领学生初涉新闻英语领域的好教材。教材所选文章应题材广泛、内容生动,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及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新闻英语的基本知识,端正学习态度,唤起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广泛浏览各类新闻媒体,认真研读、甄选语言纯正精练、题材广泛,既新鲜有趣、使人眼界开阔,又与现实生活有一定关联的时事英语新闻。目前,在国内环境下最易获取的资源是《中国日报》及其相关联的网络资源。为了避免资料来源过于单一,教师应适当选取境外媒体文章。这些时事英语新闻既是对学生所学书本知识的验证,又可用于锻炼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拓展知识面,提高其跨文化交际水平,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另外,时事英语新闻能帮助学生及时、准确地获取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完善知识结构,走出“象牙塔”,开阔眼界和心胸,提高对国际社会发展的关注度,增强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性人才。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虽然已经有专门面对大学英语学习的新闻英语教材,尤其是网络上可供各类水平学生学习的英语时事新闻触手可及,但是教师还要花费精力,有意识、成体系地搜集、筛选和梳理适合学生阅读、学习,同时蕴含丰富思政元素,能起到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好素材。例如,教师可以沿着中国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脉络,寻找有思政价值的素材。高帆(2020)曾提出一个视角,探索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我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多年来,经过研究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如今我国的航天事业在世界航天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航天事业一直不断进步,直至2020年火星探测器“天问”的发射、2021年成功着陆火星、2022年我国宇航员太空行走等,每一个新发展、新突破都是很好的思政教育素材,给学生带来鼓舞,激起其民族自豪感。除了运用这些鲜活、正面的新闻素材激发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追溯有关“嫦娥”“玉兔”“天问”“祝融”“天宫”等航天器和空间站的命名渊源,体现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提升其文化自信,培养其文化自豪感。
三、以翻译为切入点,多角度培养跨文化能力,使学生学会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
第一,翻译词汇应注重色彩义。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热点英语新闻,与学生用英语分享和学习近年来出现的热词及其翻译,同时挖掘这些词汇的内涵,如“一带一路”倡议、“新常态”“中国梦”等,加深其对新词的理解,从而提高其政治素养和精神内涵(李凤红 2019)。教师也应带领学生了解词汇色彩的重要性,认识、辨别文章中所使用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由于意识形态不同,不少西方的新闻报道带有主观色彩,选用与我国不同色彩义的词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受众的思想,须引起注意。刘旭(2019)指出:新闻应以事实为依据,使用积极词汇宣传,使用中性词汇报道,时刻注意词汇色彩义的运用。学生如果能够分辨词汇的色彩义,就获得了对词汇意义的更深理解,有利于提升英语语言能力,培养文化意识。
第二,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比中外媒体的叙事风格、描述和评论的着眼点,开阔其眼界,拓宽其思维方式,使其了解不同文化所特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对人思想的影响。在“新闻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除了在教材中学习英语新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阅读、研究英语时政新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遭遇异质文化、理念、意识形态等对自身文化的强烈冲击。例如,可以以《纽约时报》《福克斯新闻》、CNN、《中国日报》等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立场观点的新闻媒体发布的素材为例,锻炼学生的反思能力。学生在研读不同来源的新闻报道时,比较各媒体叙述方式、评论风格,可以发现、辨析各大媒体特点,理解立场观点,从而挖掘不同看法、表述其产生的根源,从而立场坚定且客观、公正地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师需要搜集、整理文章、案例,突出强化课程思政要点,引导学生以正确的立场看待东西方新闻报道内容,使他们既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又受到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辩证地看待中外文化差异,提高文化素养。
第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于各种新闻媒体中。教师要将这些内容融入英语课堂,让它们为学生的思想成长助力,为课程思政服务。在讲授大学“新闻英语”前,教师要考虑哪些资源能够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可以从哪里获得这些资源,以哪种方式呈现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秦晓梅 2020)。任何新闻的撰写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采集、记录和编辑的,因此在对大学新闻英语的准确传译中,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十分重要。学生在翻译中要充分考虑双方的文化差异,并从差异出发对其中的翻译和转换进行更加灵活的处理。经过翻译训练,学生在语义、文化背景、专业和差异性等方面得到综合性训练,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四、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标准》,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何亚卿 2020)。学生在接触英语新闻原文材料时,相当于直接与外国新闻写作者对话,不可避免地在意识形态、价值观、思想观念、民族立场和生活背景等方面感受到冲击与碰撞。这就需要学生具备思辨能力,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一系列认知活动进行甄别和鉴定。此外,由于立场不同,同样的新闻在不同的媒体中会呈现不同的意义,因此,在带领学生分析英语新闻时应注意提醒他们认真思考,辨别双方立场,洞察对方在自己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有意、无意对事件的曲解。在读到思想倾向有问题的报道和言论时,教师应引领学生甄别事实,明辨是非,了解这些思想、言论产生的根源,用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反击,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结语
课程思政理念已全面深入大学教育的各个层次和方面,在大学“新闻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英语新闻素材的选择,从词汇教学入手,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即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建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基础;另一方面当学生感受到东西方价值观的碰撞而产生困惑时,帮助他们树立和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使其客观、理性思考,得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 上一篇: 高中英语语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12-24
- 下一篇: 论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2024-12-23